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化學工業(yè)掃描探針顯微術應用進展

掃描探針顯微術應用進展

掃描探針顯微術應用進展

定 價:¥45.00

作 者: 朱傳鳳、王琛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分析化學

ISBN: 9787122003928 出版時間: 2007-07-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229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掃描探針顯微術應用進展》集大量的科學數(shù)據(jù)和國際前沿水平的研究結果于一體,融入了作者十余年的科研積累和經驗,詳細介紹了適合掃描探針顯微術的許多專利性質的方法和關鍵技術等內容。從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的原理、操作使用及相關功能應用,到主要配件掃描器的校正;從樣品制備、參數(shù)的選擇、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分析,到相關材料的新結構、新性能的認知、最終結果的確定以及實驗技巧等,均做了詳細介紹?!稈呙杼结橈@微術應用進展》適用于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yī)藥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相關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同時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yè)師生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暫缺《掃描探針顯微術應用進展》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SPM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1
11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本原理1
12原子力顯微鏡的基本原理2
121接觸式模式3
122力曲線方法4
123摩擦力顯微鏡4
124輕敲式模式5
125相位成像模式技術5
126磁力顯微鏡5
127非接觸式模式6
13相關配件的制備和選擇7
131STM探針7
132AFM探針7
133掃描器的選擇7
參考文獻8
第2章?lián)诫s態(tài)聚苯胺薄膜的微觀結構及相關信息研究9
21三種對應陰離子摻雜態(tài)聚苯胺薄膜的微觀結構研究9
211材料和實驗9
212聚苯胺高分子鏈的理論模型10
213氯離子摻雜態(tài)聚苯胺薄膜表面的STM結果10
214高氯酸根離子摻雜態(tài)聚苯胺自支撐膜表面的STM結果11
215對甲苯磺酸根離子摻雜態(tài)聚苯胺薄膜表面的STM結果12
22結論12
221數(shù)據(jù)討論12
222有意義的科學驗證13
參考文獻13
第3章新型功能梯形高分子薄膜的微觀結構與組分的關系
研究14
31四種梯形高分子薄膜表面的微觀結構研究14
311材料制備和實驗14
312梯形高分子薄膜的設計的結構模型14
313梯形高分子薄膜表面的AFM結果14
314梯形高分子的構象模型15
315結論16
32有機納米管系列薄膜的初步研究17
321設計的梯形高分子有機納米管的結構模型17
322兩種有機納米管薄膜表面的AFM結果18
323相應于有機納米管的超分子薄膜表面的AFM結果19
324有機納米管及其超分子的構象模型20
325系列梯形高分子薄膜的力曲線的統(tǒng)計結果20
326結論21
參考文獻21
第4章力曲線方法的應用23
41特殊功能高分子薄膜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研究23
411材料和實驗23
412設計的特殊高分子的結構式23
413特殊高分子薄膜的AFM結果25
414玻璃基底表面特殊高分子薄膜的力曲線的統(tǒng)計結果27
415結論29
42應用AFM/力曲線法研究液晶器件新的取向材料29
421材料和實驗30
4225種有機薄膜的表面結構特征31
4235種有機薄膜的力曲線的統(tǒng)計結果31
424結論33
43力曲線的采集與統(tǒng)計33
431單條力曲線的形貌特征及采集33
432力曲線的統(tǒng)計35
參考文獻35
第5章摩擦力顯微鏡在金屬氧化物薄膜表面的納米摩擦行為
研究37
51金屬氧化物薄膜表面的納米摩擦行為研究37
511實驗設計37
512材料和實驗38
513原理38
514摩擦力數(shù)據(jù)的采集39
515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39
516對測量結果的分析40
52結果與討論40
參考文獻42
第6章單鏈聚苯乙烯分子的形態(tài)研究43
61單鏈聚苯乙烯分子的形態(tài)研究實驗43
611材料和實驗43
612聚苯乙烯分子敏感的溶劑效應43
613溶液中的單鏈聚苯乙烯分子的動態(tài)過程45
614液氮以及不同溫度條件下單鏈聚苯乙烯分子的結構特征46
62結論47
參考文獻48
第7章輕敲式/相位成像模式的應用49
71不同水質中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50
711樣品的制備與實驗50
712不同水質中大慶石油大學制備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態(tài)
特征50
713不同水質中東南大學制備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51
714不同水質中北京的聚丙烯酰胺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51
715結論52
72功能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的形態(tài)和行為研究53
721材料和實驗53
722設計的主、客體分子模型54
723本征態(tài)聚丙烯酰胺薄膜微區(qū)的形貌54
724極稀水溶液體系中乙酸鉻分子的形態(tài)及特性54
725聚丙烯酰胺乙酸鉻復合體系的相關信息56
72680℃條件下聚丙烯酰胺乙酸鉻復合體系的形態(tài)與性能變化57
727過量乙酸鉻存在條件下聚丙烯酰胺乙酸鉻復合體系的結構
特征61
728結論62
參考文獻63
第8章功能新材料的磁性探討64
81單個Gd@C82—OHx納米粒子的形態(tài)和性能研究64
811材料和實驗64
812不同pH值的稀溶液體系中單個Gd@C82—OHx粒子的形態(tài)
特征65
813初步探討Gd@C82—OHx納米粒子的磁信息67
814結論69
82無機納米材料的磁性探討69
821材料和實驗69
822NiCu多層納米線的形貌特征和磁性信息70
823Al2O3Ni 納米陣列的相關信息71
824云母基底的相關信息72
825結論72
參考文獻74
第9章應用AFM的輕敲式/相位成像模式篩選功能有機高分子
薄膜75
91探討光學高分子薄膜的納米結構與性能的關系75
911樣品的制備和實驗76
912設計的主體高分子和客體分子的結構模型76
913不同基底上非線性光學高分子薄膜的表面形貌圖和相位成像
信息76
914不同基底上非線性光學高分子薄膜的微區(qū)結構和相位成像
信息79
915ITO基底上非線性高分子薄膜的力曲線的統(tǒng)計分布分析84
916結論86
92新型PVC自支撐薄膜的微觀結構與性能的研究87
921材料和實驗87
922設計的PVC薄膜的主體分子等四種分子的結構模型88
923本征態(tài)PVC薄膜表面的微區(qū)結構信息88
924修飾的PVC薄膜表面的微區(qū)結構信息89
925摻雜劑對PVC薄膜表面微區(qū)結構的影響94
926結論95
93不同等離子體處理的可降解醫(yī)用高分子(PLGA)薄膜的微觀
結構研究95
931實驗和材料制備95
932本征態(tài)PLGA薄膜表面的相關信息96
933O2等離子體條件下PLGA薄膜表面的結構變化98
934SO2等離子體處理的PLGA薄膜表面形貌98
935NH3等離子體處理時間對PLGA薄膜表面的影響99
936結論101
94功能蛋白質分子修飾的醫(yī)用高分子薄膜表面的微區(qū)結構特征101
941實驗和材料102
942BSA(FBS)修飾的PLGA薄膜表面102
943BSA(FBS)修飾的NH3 等離子體處理1min的PLGA薄膜103
944NH3等離子體修飾時間的延長對PLGA薄膜結構的影響105
945結論107
參考文獻107
第10章生物學信息探討109
101單個成骨細胞的形態(tài)及其微區(qū)結構信息的研究109
1011實驗和材料制備110
1012生長在本征態(tài)PLGA薄膜表面的雙成骨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110
1013經NH3等離子體處理的PLGA薄膜表面成骨細胞的形態(tài)
特征111
1014BSA分子修飾的PLGA薄膜表面單個成骨細胞的形貌特征113
1015低滲狀態(tài)單個成骨細胞的微區(qū)結構信息114
1016低滲狀態(tài)成骨細胞胞體內的動態(tài)變化115
1017結論116
102PLGA薄膜及其薄膜表面生長的成骨細胞(觸角)表面黏附力
的統(tǒng)計分析——考察三類薄膜表面的生物活性117
1021力曲線的采集117
1022本征態(tài)PLGA薄膜的力曲線的統(tǒng)計分布118
1023NH3等離子體修飾的PLGA薄膜的力曲線的統(tǒng)計分布118
1024不同PLGA薄膜表面的成骨細胞(觸角)表面力曲線的統(tǒng)計
分布119
1025結論121
103納米生物學信息的初步研究122
1031生物材料的制備及實驗122
1032正常海馬神經元細胞及其微區(qū)的相關信息123
1033低滲狀態(tài)(10min) 海馬神經元細胞的形貌特征123
1034單個淋巴細胞的相關信息124
1035單分子藥物在淋巴細胞表面的特異性結合探討125
1036結論127
參考文獻127
第11章冬小麥葉片中原生質體的有價值信息研究128
111冬小麥葉片細胞的納米結構及其動態(tài)過程研究128
1111材料和實驗128
1112冬小麥葉片的正常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及微區(qū)信息128
1113由冬小麥細胞表面微區(qū)結構變化解讀內吞噬現(xiàn)象129
1114冬小麥細胞內的亞結構信息132
1115冬小麥細胞中蛋白質納米粒子的形態(tài)特征及動態(tài)過程135
1116結論135
112準自然環(huán)境冬小麥原生質體表面蛋白質組分的識別研究137
1121材料和實驗137
1122冬小麥原生質體質膜表面微區(qū)的形貌特征及較大尺寸蛋白質
顆粒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性能137
1123冬小麥原生質體中細胞表面較大尺寸蛋白質顆粒與蛋白酶
K結合后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性能139
1124冬小麥原生質體質膜表面顆粒與蛋白酶K結合后單個
納米粒子的形態(tài)特征139
1125蛋白酶K的單分散狀態(tài)和單分子的結構特征及其性能142
1126結論143
參考文獻143
第12章在納米尺度上探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
的特異性藥物的作用機制研究144
121材料和實驗144
122藥物1的分子模型及最小基元的結構特征145
123核心抗原二聚體的結構模型及其形態(tài)特征145
124核心抗原分子多聚體及其殼形結構146
125核心抗原分子與納米藥物1結合后的相關信息148
126核心抗體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及相位成像信息149
127核心抗體分子與核心抗原分子結合的相關信息150
128拉米夫定納米粒子與核心抗原分子聚集體結合的相關信息151
129結論152
參考文獻152
第13章功能有機分子的識別研究153
131具有苯環(huán)的高分子的分子識別探討153
1311單鏈聚苯乙烯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153
1312摻雜態(tài)聚苯胺薄膜中的分子識別探討154
132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薄膜中的分子識別探討155
1321四種梯形高分子薄膜表面的實驗結果155
1322四種梯形高分子的分子力學計算結果155
133結論156
參考文獻156
第14章納米器件的集成及其形成機理的初探157
141不同條件處理的硅片制備的含氮氧化物超薄膜的表面、界面
信息研究157
1411HF/H2O溶液體系處理的硅片的表面信息158
1412HF/IPA(異丙醇)/H2O溶液體系處理的硅片表面信息158
1413SiSiO2體系的表面、界面信息(HF/H2O)158
1414SiSiO2體系的表面、界面信息(HF/ IPA/H2O)159
1415結論160
142在單分子水平上研究蛋白質芯片的形成機理(生物分子的
識別)160
1421材料和實驗161
1422硅蛋白質芯片的組裝過程161
1423硅蛋白質芯片的性能檢測165
1424結論168
參考文獻168
第15章納米線的樣品制備、表征及其形態(tài)研究170
151兩種銅酞菁納米線的制備與表征170
1511銅酞菁(CuPc)納米線的制備170
1512銅酞菁(CuPc)納米線的表征170
152空心納米線——納米碳管的樣品制備與表征171
1521空心納米線——碳納米管的樣品制備172
1522不同基底表面的碳納米管的結構特征172
1523摻雜態(tài)聚苯胺稀溶液體系分散的單根碳管的形態(tài)特征174
1524結論176
153聚硅氧烷有機納米線的制備與表征176
1531聚硅氧烷有機納米線的由來176
1532聚硅氧烷有機納米線的樣品制備176
1533結果與討論177
1534結論178
154單個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納米線的特征構象的初步分析179
1541材料和實驗180
1542設計的單個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納米線的結構模型180
1543十二烷基(3%)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納米線的微觀結構
特征181
1544十二烷基(5%)聚硅氧烷梯形高分子薄膜的微觀結構
特征182
1545結論183
參考文獻183
第16章納米粉體的分散技術和單個納米粒子的形態(tài)研究184
161金屬納米粉體的分散技術的應用探討184
1611蒙脫土和高嶺土的分散184
1612蒙脫土晶粒的結構特征185
1613高嶺土微粒的形態(tài)特征186
1614金屬氧化物納米粉體的單分散技術186
1615單個金屬納米粒子的形態(tài)特征188
1616兩種生物高分子的分散技術188
1617單個特異性功能蛋白質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188
1618單個具有多糖官能團的膽固醇分子的形態(tài)特征189
1619結論189
162納米涂層技術探討190
1621材料和實驗190
1622三種納米粉體中單個粒子的結構信息191
1623三種金屬納米涂層的相關信息192
1624結論193
163納米顆粒的測量方法193
1631數(shù)據(jù)的采集195
1632納米顆粒的測量195
1633納米顆粒的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計算195
164單個金屬納米粒子的研究進展196
1641材料和實驗196
1642ZnO系列粉體的形態(tài)特征196
1643四種金屬納米粉體的最近的研究結果198
1644結論200
165Al2O3納米粉體在功能聚酰亞胺高分子薄膜中的應用201
1651聚酰亞胺薄膜的聚合及相關實驗201
1652本征態(tài)聚酰亞胺薄膜的AFM/相位成像結果201
1653施加1000V電壓時考察本征態(tài)薄膜的抗老化能力202
1654Al2O3 納米粒子摻雜的聚酰亞胺超薄膜的結構特征203
1655施加1000V電壓后考察Al2O3 納米粒子摻雜的聚酰亞胺超
薄膜的抗老化能力204
1656結論205
166來自國外的金屬納米粉體的單個粒子的形態(tài)特征206
1661不同濃度的Co納米粒子的研究206
1662氣敏SnO2薄膜的微區(qū)結構研究207
1663SnO2薄膜的制備和實驗207
1664結果和討論207
參考文獻208
第17章NanoⅢa SPM DI3000的應用——含鐵酞菁功能材料
的微區(qū)結構和弱磁性能的初步研究210
171材料制備和實驗210
172鐵酞菁(FePc)功能材料的微區(qū)結構和相位成像信息211
173鐵酞菁( FePc)材料的磁信息存在的可能性215
174銅酞菁(CuPc)功能材料的相關信息218
175標準磁力薄膜樣品的微區(qū)磁力信息219
176結論220
參考文獻221
第18章掃描器的校正222
參考文獻225
附錄1SPM DI3000的使用226
附錄2OriginGausses 分析(使用Origin軟件畫圖)228
后記229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