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師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是明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心性之學,尤其是古代浙江地區(qū)的「浙學」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了以「致良知」學說為理論核心的陽明學,又稱「王學飛王陽明的弟子和傳人眾多,門下異說紛呈,流派紛爭,他們對王陽明思想各有新的開拓和發(fā)展,形成了后世所稱的「陽明后學」 關于陽明后學的研究資料,雖然有一部分著作已收入《四庫全書》等幾部大型叢書中,但尚存一些明顯缺憾:一是有的重要思想家的著作或主要著作未被收錄,如錢德洪、徐愛、董潠、黃綰、薛侃、顏鈞、陶望齡、林春等。二是有的被收對象的著作相當不全,如季本、羅汝芳、周汝登、陶奭齡、管志道等都有許多著作未被收錄。三是有的版本并非最佳或最全,如鄒守益的《鄒東廓文集》、羅洪先的《羅念庵全集》、王時槐的《友慶堂合稿》、張元忭的《不二齋文集》等。四是缺卷、缺頁現象嚴重,如許孚遠的《敬和堂集》僅收錄了四卷(原為十三卷》。五是不夠完善,如利用傳記序跋等數據就顯得相當困難和不便。這些缺憾對于陽明后學研究的深入進行無疑是很不利的。 因此,為學術界提供一套基礎文獻,以推動陽明后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并約請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由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對陽明后學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進行搜集整理,與鳳凰出版社合作,出皈《陽明俊學文獻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