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國家結構、國際力量和階級關系這三種要素是如何結合在一起,共同導致了社會革命轉型的起源與成就。從18世紀90年代的法國到20世紀70年代的越南,社會革命雖然很少發(fā)生,但卻在現代世界歷史上具有無可否認的重要性?!秶遗c社會革命》提供了一種新的參照框架,以分析這種革命的原因、沖突和后果。而且、該書對三個主要的案例進行了深入而嚴肅的比較歷史分析,這三個案例是:從1787年到19世紀初期的法國革命、從1917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俄國革命和從1911年到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革命。作者認為,現有的革命理論,不適合用來解釋革命的實際歷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們采用一種新的分析視角。她主張進行結構性論而非意志論的分析,強調跨國性世界-歷史背景對國內政治沖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堅持認為,國家應該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強制組織、在階級控制和階級利益面前具有潛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釋社會革命時,必須把國家置于核心地位。為了解釋法國、俄國、和中國舊制度的導向革命性政治危機的內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國家在兩個方面的基本關系:一方面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及其官員與國際競爭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及其官員與支配階級之間的關系。在解釋革命的后果時,她著重關注的是,在階級沖突和反革命軍事威脅的背景下,革命領導集團建立新國家組織的方式。在革命政權得以鞏固之后,她強調的是國家權力被用來改造社會的方式。在社會革命轉型的模式方面,法國、俄國和中國被當成是基本類似的案例。對那些把法國革命當成是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者是把俄國革命基本上看成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家而言,作者的這種觀點必然會引出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