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街坊摭譚》從組織人員著手編寫到今日付梓,前后歷經八年。初衷是編一本《百年泉州》,在世紀之交,圖說社會的變遷、城市的發(fā)展和民風世俗的承繼與嬗變。也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國弱民貧的緣故罷,雖經報紙宣傳,收集到的清末民初的照片竟非常之少。那時泉州即便是富裕人家也幾乎都沒有照相機這種舶來品。結果便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著重寫城市面貌的過去和現在了。古泉州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直到今天,人們還耳熟能詳它是中世紀“東方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城市。遺存和研究考證,說明這并非虛言。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鄭重宣布,泉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公布的24個城市中,泉州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老九”自不簡單,據說專家在研究排名榜時,對泉州的評價有“出類拔萃,當之無愧”之語。這當然頗值得泉人自豪。同時,也使歷屆市委、市政府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為己責,不僅制定了古城保護控制詳規(guī),而且成立了名城保護總指揮部,確定分層次保護的原則和重點。上世紀泉州古城有過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第一次是拆毀城墻,陳萬里1926年到泉州考古,看到古城還完整,只是南門已拆一角。到抗戰(zhàn)時“堅壁清野”,就蕩然無存了;第二次是從洲頂到順濟橋頭辟建“大馬路”,也即后來的中山路,其間為政局牽動,為豪強所阻,到四十年代才成街。始建時間在1923年。第三次是1925年開始的拓展東西向的兩條街道,即涂門街、新門街(當時叫民國東路、民國西路)和東街、西街(稱中華東路、中華西路)。這兩條路大約一直建到30年代初。宋元時期的十字形街坊結構演變?yōu)橐豢v兩橫的城市格局,交通暢達,搭寮成市進化成以“五腳架”為建筑特色的商業(yè)街,只是子城肅清門、麗正門、行春門等著名建筑和不少明清時期的當街牌坊,也棄如瓦礫了。這當然是十分可惜的。我曾陪同聯合國教科文衛(wèi)組織官員哈特考察南建筑博物館,當他看到那些發(fā)黃的舊照片所顯現的牌坊林立的景象時,十分惋惜地慨嘆:如果保存至今,我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毫無疑義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令人慶幸的是,八十年后中山路成了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修舊如舊的整治工作,獲得聯合國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獎。建國后,泉州要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規(guī)劃城西為工業(yè)區(qū),1958年建了新華西路和北路。遺憾的是它從右側與西塔擦肩而過,太逼近重要文物古跡開元寺,威脅到西塔的安全。1964年新建九一街,1984年再開辟東大路也即今日之溫陵路,揭開了城市向東拓展的序幕,為老城壓力的緩解創(chuàng)造了新的空間,這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手筆。這是第四次。實行改革開放后,泉州經濟發(fā)展一日千里,上世紀90年代初,“大泉州”的規(guī)劃構想開始浮現。那時全國有股“舊城改造”之風,泉州適逢其會。繼1992年泉秀路西展對義全街的改造,1995年動遷涂門街,拓寬道路。1996年又拓改東街;1997年動新門街;1998年南俊路、2001年北門街、2002年五堡街,古城經歷了陣痛和更新。主要街道除西街外都“舊貌換新顏”了。這些執(zhí)行《泉州古城控規(guī)》所進行的“舊城保護與建設”,采取“一層皮”改造的方式,盡量地保存原來的城市肌理,體現“閩中紅城”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延續(xù)歷史文脈。盡管如此,由于理念的差異、規(guī)劃的滯后、思想準備的不足和資金的匱缺,仍然有不少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的教訓。而人們在接受似曾相識的新的城市意象時,陌生和懷舊也與之俱來。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載體。記錄歷史、承載文化,有戰(zhàn)亂的灼痛,有經濟的輝煌,有家庭乃至一代人的悲歡離合,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和信息。而泉州自唐宋開始,就有著梯山航海的傳統(tǒng),泉人足跡隨著節(jié)令的季風,幾乎遍布世界各地。臺灣為泉州南安人氏鄭成功收復和開發(fā),入清后初屬泉州府管轄,至今有九百萬的臺灣同胞祖籍泉州。先人墓廬所在,祖地的信息世世代代牽動著他們的心。當一條無名的小巷在“舊城改造”中消失,當一座殘破的小寺香火熄滅,當一株長髯飄拂的老榕樹為飄風所發(fā),都會閃電般地從海峽西岸傳到東岸,從大洋此岸傳到彼岸,即使成了陳年記憶,故舊邂逅,班荊引觴,還時不時提及。便是一方被填掉的廢塘,說不定也有著“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刻骨銘心的憶念呢。這《泉州古城街坊摭譚》記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觀等等的過去和現在,一冊在手,上下千年,如在眼底。相信對于本鄉(xiāng)本土的老大后生,對于祖籍泉州的游子,對于海峽彼岸的同胞,都足以作“枕友”而“備覽”。黃梅雨同志文革前曾主持泉州報筆政,文革后撰寫《話說泉州》連載于《泉州晚報》,頗受歡迎。我們請他主編這《泉州古城街坊摭譚》,參撰人員也都是熟悉小城歷史掌故的專家學者,有五個同志已經年逾古稀。老照片則經多方征集,一些上了歲數的人看了,無不覺得恍若隔世,頓發(fā)滄海桑田的慨嘆。為系文而拍的城市各角落的照片,多出自青年攝影家之手,弓高趴低,早出晚歸,其辛苦自不待言說。如果這《泉州古城街坊摭譚》能給親愛的讀者以愉悅、自豪和思考,從而更熱愛我們的城市,珍惜文脈,保護風貌,那八年編撰過程的甘苦也都化為欣然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