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很重視飲食對人體的作用。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指出“ 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若有疾患,且先食醫(yī)之法,審其疾狀,以食療之,食療未愈,然后命藥,貴不傷其臟腑也。”我國古代膳食有四季五補養(yǎng)生的理論。中醫(yī)研究陰陽、五行,十分重視氣候變化與人體的關系,按季節(jié)分為春、夏、秋、冬。由于夏季較長,故在夏天至秋天之間,劃出了長夏這一時節(jié),從而就有了四季五補之說。具體說,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這樣形成了四季五補與五行和肝、心、脾、肺、 腎五臟的關系,古人用這一理論指導人們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