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10年前我寫的一篇文章,是關于一座古橋的,當作這本書的《代序》,或許合適。題目叫:《又見一座北京古橋》。北京的古橋數(shù)量多,而且名氣大,個個都有大段的故事,其中國寶級、市寶級就有七座。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便是一座名橋。最近,我在西山里看見一座橋,它既古老又可愛,不妨記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視,將它認真保護起來。這座古橋建在大山澗里,是個大型獨拱石橋。在北京,獨拱橋里最漂亮的要數(shù)頤和園里西堤六橋之一的玉帶橋,它拔水而起,突起一個大羅鍋,非常高,非常陡,造型飄逸,相當驚人;山澗里的這一座,也屬于獨拱,但恰恰相反,拱圈雖很大,橋洞卻向下伸展極深,羅鍋反而起伏不大,只因它是架在兩山之間,好像匹夫當關,一位巨人分腿而立,挺立在山澗當中,氣度非凡。橋是石質的,由下到上,全是大塊的整齊的青石,工藝精湛,今巋然獨存。此橋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它不是“小橋流水”,它是座大橋。拱圈的半徑約有3米多,半圓之下,再伸下去四五米,總高約有8米,相當于三層樓,非常壯觀。這么一座大橋飛架在荒郊野外,下面是很深的山澗,泉的激流在奇石怪巖間一瀉而下,不論是近看,還是遠看,全部精彩,令人贊嘆不已,絕對是人間美景。陪我觀看的李成志老師和丁傳陶老師說,此橋已有800年的歷史。他們倆是石景山的文物迷。那當是金代中期了,石橋差不多和盧溝橋同庚。起因是橋附近有一座有800年的古剎,叫雙泉寺,它是金章宗避暑的場所,寺旁因有兩股山泉流過而得名。寺碑上有關于這座橋的記載,稱它為“萬善橋”?!度障屡f聞考》一百零四卷里對此橋也有記載,明代弘治七年(1495)文人錢福曾撰有此橋的碑記,立碑距今恰好500年了,這起碼是橋的最低上線,可見橋的古遠了。橋在八大處的西麓,由八大處翻過山,跨過深壑,便能到雙泉寺西面的天臺山慈善寺,這是一條古代進香道,萬善橋是必經之路的過澗橋。如今在正對面的西山坡上還有一座小石佛,約半人高,右邊有石刻題記“雙泉寺僧人圓喜,發(fā)心造接引佛一尊,萬歷十年十一月初一日”,距今400多年,也是石橋歷史有力的佐證。橋上方溝床中有幾塊體積極大的墨綠山石,形狀、結構和花紋都相當奇特,不知由什么地方滾來至此,恰成橋的襯景。橋下深壑當中有小潭,山泉使它常年有水,水中有魚,又是一景。橋附近多櫻桃樹、杏樹、香椿樹和皂角樹,可惜山民們不懂經營,果實和嫩葉差不多都白白荒在樹上,足見這里和外界接觸不多,尚不夠開化。如今,這里人家稀少,年輕人多已轉移山下或進城,只有遍地的石磨和石碾子,說明這里或許曾經發(fā)達過。兩米直徑的大碾盤,相當完好,早已棄而不用,擺在那里很像古樸的民俗博物館的陳列,看著怪可惜的,石碾好似在無言地述說著人間滄桑變化。如今,由城里去萬善橋,已不必翻山越嶺,只要到石景山區(qū),出模式口,到三家店,沿一條叫黑陳路的山道,駕車上山便可以一直開到橋前。那里有山泉、古橋、櫻桃樹和石碾,都很誘人,靜靜等著今日的欣賞者。以上便是那篇文章。最近,忽然間我收到一封信,寫信人叫梁欣立,他寫了兩本書,一本叫《北京古獅》,另一本叫《北京古橋》,都是講北京地區(qū)的,希望我有興趣看看。過了幾天,他來了,帶了兩部厚厚的書稿,我當即坐下來翻看。他默默地待在一旁,過后,他問我:“能為我寫個序嗎?”我沒猶豫:“沒問題?!庇窒肫鹕厦婺瞧恼拢阌辛四盟鼨喈敗侗本┕艠颉芬粫摹按颉钡南敕?。我只寫了一座橋,而梁欣立找到了二百多座古橋,附有照片,全有文字描寫,而那些橋本身有不少都比我描寫過的萬善橋更精彩,更有故事,更有價值。可見,此書之分量有多重。不僅如此,梁欣立還舉出五百多座已經消失的北京古橋的名字和位置,僅此一數(shù)就夠令人吃驚。它無疑是一部關于北京古橋的權威之作。有一個直覺,關于北京古橋,在我與這位作者之間,有許多共通的東西。比如說:應該選一批古橋,注意,是整整一批古橋,作為向政府建議的對象,列入重點保護單位,掛上牌子,哪怕是區(qū)縣級的。因為掛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問題的前提。如果說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那么,橋,就是這些生命之源的標記,不朽的、漂亮的標記。水是天賜的,而橋則是人的智能和勞動的產物。有了橋,就有了天人合一。有了橋,就有了溝通、交往、交流、友誼和進步。所以,要感謝橋。要記住橋。要保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