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動物十二支與人的生年相聯(lián)系,成為十二屬相,到晚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到唐代就更為流行。人們把對動物習性的印象與人的屬相性格,甚至整個人生相聯(lián)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肖文化。表現(xiàn)十二屬相題材的民間剪紙,是農耕時代人們對生肖文化的直接認知,不僅為了裝飾點綴,也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理想。 申時,即下午3—5時,據(jù)說此時猴子最喜歡啼叫,聲音拉得最長,最洪亮,所以申時就屬猴了。因為美猴王孫悟空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做過玉皇大帝的“弼馬溫”的官職,所以民間把猴子的形象作為牛棚馬廝的門神畫,以“弼馬溫”的諧音“避馬瘟”,以祝愿牲畜平安健壯。就這樣,猴中因為有個孫悟空當過“弼馬溫”,諧音“避馬瘟”,猴就成了牲畜的保護神和吉祥物。猴子與人的關系密切,猴給人的印象是:靈敏、聰明、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