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思路、風格和寫法,大概是不甚拘于格套的。作者從未打算喬裝打扮成一個專業(yè)治史者,模仿他們的方式和體例去寫。另外,文壇有寫歷史小說的,以歷史為素材,搞文學創(chuàng)作——作者亦非這種路數——作者自覺好像是相反,把文學的精神和視角,帶到歷史寫作里面去。這會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敘事和觀照。所謂敘事,是把史料仔細研究之后,用心揣摩它們的關系各種可能性,組織起來,重新呈現。觀照的意思很簡單,在歷史人物和事件面前,作者不能只是一個抄書匠,也不能成為過往觀點、看法和評判的傳聲筒,要努力拿出較為深入而獨異的個人感受和見地,否則,對肯于為本書掏錢和花費時間的讀者,將有愧焉。在歷史寫作中引入文學的精神和視角,不是隨意捏弄歷史的借口,剛好相反,愈在這種情形下,愈要謹守門戶。材料運用與理解,宜追求創(chuàng)造性和深刻性,但材料的來源,務必清晰、可靠。寫作中,有人建議減少對于舊籍的直接引用,轉述為現代語,以便閱讀,作者考慮再三,未敢采納。因所有引文,都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應以原樣留在書中,立此存照,跟作者的運用、闡發(fā)相質證。不過,普通讀者對陌生、難懂字句的理解問題,確實需要設法解決。注釋,是通常的做法,但找尋起來很令人厭煩,作者自己往往就無此耐心。忖度之后,決定嘗試以下辦法——直接在相應字句后增加夾注,以方括號與原文區(qū)分。這里特加說明:(1)書中,凡方括號內、以相異字體排印的文字,即是對引文的注解;(2)這些注解主要有兩類,一類屬于對原意的直譯,另一類則適當有所引申、評述或轉釋,以利讀者理解和增加閱讀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