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作者們聚焦鄉(xiāng)土江南,精心繪制獨具特色的市鎮(zhèn)文化長卷。應該說,對于江南市鎮(zhèn),人們并不陌生,據一位市鎮(zhèn)史研究學者的不完全統(tǒng)計,1980-1999年間,國內學者發(fā)表的市鎮(zhèn)史論文近700篇,區(qū)域市鎮(zhèn)史研究論文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但略加檢點可以發(fā)現,以文化為主題,或者從文化的視角契入市鎮(zhèn)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別是,那里充滿著的濃厚的學究氣息,令一般讀者望而卻步。參與本叢書撰寫的主編和作者還夠不上學究的資格,因此作者們著意將深奧的學理融化在淺顯的文理之中,以生動的文法演繹迷離的生活法則,用真觀的圖片激活僵硬的文字,總之,盡可能地還原文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江南名鎮(zhèn)太多,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周莊、同里、東山、甪直、盛澤、南潯、西塘、烏鎮(zhèn)這8個市鎮(zhèn)。盛暑酷熱之中,完成書稿,卻不覺倦怠,因筆者對東山的感情也積熱似火,筆者深深眷戀這處聞名遐邇的花果山、魚米鄉(xiāng)。作為太湖水鄉(xiāng)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東山的文化底蘊也非常豐厚,這同樣也是她驕人之處。所以,去過東山的人都說她美,美得能使人醉!書摘后記我是1984年第一次去同里,那時,包括蘇州在內的江南各地仍然大量完好地保留著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人們對同里的整體風貌還沒有特別的感覺,同去的人更多地是對同里便宜的魚蝦感興趣。只是跨進退思園的大門之后,大家眼前才驟然一亮。盡管我和同行的人都去過蘇州城里的著名園林,但還是為退思園的文化內涵與精巧構思所震驚。此后,退思園在我的心中便揮抹不去,常常有前往仔細揣摸的沖動。在退思園的吸引下,我又多次去過同里,對同里的感受也不斷地改交。隨著蘇州等大中城市的古建筑在為“發(fā)展”讓路的過程中不斷消失,同里的古樸和寧靜成了人們的“世外桃園”?,F在不僅僅是退思園,整個同里帶給人們的都是驚訝。同里的古街、古宅、古巷乃至古風將人們從喧嘩和浮躁中拯救出來,給予心靈的洗滌和情感的籍慰。在寫這部書的過程中,我數次前住同里,在街巷和古宅中尋找同里讓人向往的理由:長期的文化積淀,沉穩(wěn)的處世心態(tài)。無私的愛國熱情,都在同里河水中不停地流淌。但我最終發(fā)現,我講不清楚,因為她們絕對不是同里的全部。所以,同里是難以用語言來敘述的,只有親身體驗,你才能有真正的感受。來吧,同里絕不會讓你失望! 在我試圖讀解同里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多方的指導和幫助:同里旅游發(fā)展總公司辦公室主任沈明先生、副主任張明華先生為我在同里的尋訪提供了方便,并奉獻了大量的圖文資料,尤其是總公司主辦攝影大賽的作品為本書增色良多(均著有作者名),靜思園的副總經理徐建先生和解根生老師則給我提供了該園的圖文資料;吳江市政協(xié)文史工作委員會主任薛群峰先生為我提供了同里文史資料;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王衛(wèi)平院長、魏向東教授則在全書的籌劃和寫作過程中多次耳提面命,我表示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