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美學理性之維: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理性之維: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理性之維: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定 價:¥25.00

作 者: 范希春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其他

ISBN: 9787811081220 出版時間: 2006-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29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理性之維》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即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自宋仁宗慶歷年間至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這段歷史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理性之維》共分為六個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展開論述:引言部分,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作簡單概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并對本論文所使用的概念范疇進行界定;緒論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流變、共同特征進行概括性論述;上編,分章論述這一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中編,分章論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下編,專論朱熹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嘗試性總結(jié);結(jié)語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價值及其對后來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簡單的總體評述。

作者簡介

  范希春,文學博士,現(xiàn)就職于國家某研究單位。主要致力于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儒家思想史和當代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出版有《孔子本傳》、《毛澤東思想評傳(1939—1976)——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探索》、《鄧小平思想評傳(1977—199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直面中國——當代中國難點問題透析》(主編)、《硬道理——南方談話回眸》(合著)等著作,發(fā)表《港臺新儒學的轉(zhuǎn)向省察》、《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科學發(fā)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改革開放以來國務(wù)院機構(gòu)歷次重大改革比較研究》等論文。

圖書目錄

引言
緒論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發(fā)展概觀
第一節(jié)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宋初文道關(guān)系理論與平淡之美觀點的提出
一、宋初文道關(guān)系理論形成的文化動因--宋初右文政策的實行和士風的挺立
二、韓愈對宋代初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
三、梅堯臣、蘇舜欽關(guān)于平淡之美的提倡和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與流變
一、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分化
二、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共同性
三、朱熹對宋代中期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合及初步總結(jié)

上編 宋代中期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一章 理性的首倡--周敦頤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一節(jié) 周敦頤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chǔ)
第二節(jié) “文以載道”的真諦
一、文、道各有其特性--“文藝而道實”
二、文的審美屬性和獨立性--“美則愛,愛則傳”
三、文的旨歸--文以載道
第三節(jié) 音樂美學思想--“淡而不傷、和而不淫”與“平情釋心”
一、禮先樂后的禮樂關(guān)系論
二、“淡而不傷”與“和而不淫”--音樂的審美境界
三、“平情”與“釋心”--音樂的審美作用
第四節(jié) 愛蓮者的理性選擇--孔顏樂處思想與人格美的追求
一、孔顏樂處的審美意義
二、愛蓮者的審美追求--《愛蓮說》
第二章 深化與提升-----邵雍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思考
第一節(jié) 邵雍的哲學思想
第二節(jié) 思維創(chuàng)造的哲學思考------觀物說
一、“以理觀物”------認識的正確法則
二、“因物則性”與“安樂消遙”------審美中的忘情盡性境界與修養(yǎng)論
第三節(jié) 哲理性的超越------對文藝的哲學思考
一、對“理”的強調(diào)------“真勝則華去”
二、文藝審美中哲理性的形上追求------“煉意而得余味”
第三章 傳統(tǒng)的偏見――二程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固守和偏執(zhí)
第一節(jié) 二程文藝美學思想的基礎(chǔ)——哲學思想
第二節(jié) 二程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
一、修辭立其誠
二、道本文末的思想
第三節(jié) 二程對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偏執(zhí)--作文害道
第四節(jié) 作者修養(yǎng)論――"英氣害事"與"溫潤含蓄"之境的追求

中編 宋代中期文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四章 融匯與調(diào)和――歐陽修對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道勝文不難而至"的道統(tǒng)論
第二節(jié) "詩窮而后工"與創(chuàng)作主體修養(yǎng)論
第三節(jié) "文簡而意深"、"筆簡而意足"----對簡遠境界的追求
第四節(jié) "不害情性"、"靜中之樂"與"聊佐清歡"的觀點
第五章 豐富與多元——蘇軾對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和疏離
第一節(jié) 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有補于國的文藝用世觀
第二節(jié) "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和"寄至味于淡泊"的審美主張
第三節(jié)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對"意"境的追求
第四節(jié) "文理自然"與"蕭散簡遠"的美學追求
第五節(jié) 性命自得與審美自由
第六章 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一節(jié) 溫柔敦厚的詩旨觀
第二節(jié) 對韻的強調(diào)和推展
第三節(jié) "平淡而山高水深"------對"遠"境的審美追求
第四節(jié) 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共同性

下編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合

第七章 繼承與綜合――朱熹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初步總結(jié)
第一節(jié) 朱熹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chǔ)
第二節(jié) 文道為一論
一、朱熹的文道范疇論
二、文從道中流出
三、文道一也
第三節(jié) 情理統(tǒng)一論
一、朱熹對情性的理解和對情理在哲學意義上的關(guān)系界定
二、創(chuàng)作與鑒賞過程中的審美心態(tài)——“心虛理明”
三、感物道情
四、情理合一
第四節(jié) 審美境界論——蕭散閑淡、清新高遠和氣象渾成
一、蕭散閑淡
二、清新高遠
三、氣象渾成
結(jié)語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特質(zhì)
第一節(jié) 重理尚意的哲學本色
一、重理
二、尚意
第二節(jié) 平淡自然、蕭散簡遠的審美追求
一、平淡自然
二、蕭散簡遠
第三節(jié) 形上的追求--建立在真、善、樂、美合一基礎(chǔ)上的審美自由境界
一、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的真理性追求
二、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善的追求
三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樂(適)的追求--審美自由
第四節(jié) 余論
引用及參考書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