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較在乎文章的內在邏輯是否嚴密,是否經得起推敲。有新思想但不太嚴密的文章比不上沒有新思想但也沒有漏洞的文章。自然,既有新思想又有可挑剔是完美的,肯定是高水準,但我們的學生為了發(fā)表或為了通過考試,必先“大智若愚”求生存,學習“固若金湯”的保守思維,久之,創(chuàng)新的欲望消弭了,“若愚”就成長為“真愚”了。心理咨詢也如此,國外許多理論架構是經不住我們的嚴推密敲的。譬如,無論“性本惡”還是“性本善”,不管是“現象學”還是“建構主義”,在我國學界都難過哲學關,要想在基礎上建設“心理咨詢宏偉大廈”恐怕癡心也不敢妄想。然而,就是這些謬論指導下的心理咨詢能在國外風起云涌,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關鍵在于他們的創(chuàng)新原欲不需要經過苛嚴的“檢查官”,可以直接表達出來,猶如野馬奔騰,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