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時代漢文史籍對衛(wèi)拉特蒙古諸部的能稱,蒙古語oira (復數為oirad或oyirad)的漢譯。蒙元時期譯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偎剌,時代譯為瓦剌,清代譯為衛(wèi)拉持、額魯特、厄魯特等。漢語意為“親近”常引申為近親者、鄰近者。有的學者認為其名來自“oi-yin-arad(森林民)”一詞,即拉施特《史集》所說的“林木中百姓”。此外,還有其他的解釋,不一一列舉。在有明一代兩百多年中,瓦剌既有千軍萬馬乘風馳騁,大地為之顫動的強盛時期,又經歷了四面受敵,陷于困境的艱苦歲月,但瓦剌人民始終頑強不息的拚博、奮斗著。本書就是要提示這一歷史進程,并觸及瓦剌社會生活諸方面,以獻給至今尚生息繁衍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的衛(wèi)拉特蒙古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