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對六十四卦的解釋,有個別部分與《周易》古經原義不符,因為此書乃為《易傳》作注釋,故仍依《易傳》文義釋之。一些前人有爭議、且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如《說卦》“參天兩地而依數(shù)”,《系辭》“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等等,我們都試著提出自己的意見,同時亦將先儒的一些主要觀點詳列于上,以便讀者自己辨析。至于《易傳》十篇的成文先后,近代人雖已定為非孔子所作,亦有人大體上作了簡單的考辨,但尚無一個較為完整詳細的排列順序。既非孔子所作,那么,后學在進行整理時,《易傳》十篇就必然有個完成先后問題。由于時間距今較久,而漢至宋以前,眾口一詞定為孔子所作,從先秦典籍中又很難找出結實的佐證,以確定每篇的先后,故我們只好從《易傳》各篇的行文用語中,考證其先后,以質高明。但注譯時仍按前人傳統(tǒng)的先后順序排列,未敢以個人管見,更動先儒之次序。在《周易古經白話解》中,筆者曾據(jù)《頤》卦之“觀頤,自求口實”,“舍爾靈龜,觀我朵頤”,“虎視眈眈,其欲(帛本作“容”)逐逐”及“由頤,厲吉。利涉大川”等辭,考定這些卦爻辭乃是中國最早相面記錄,而在《易傳》中,這方面的內容有進一步的補證。如以卦象對人的貌相進行總結:《說卦》釋《巽》卦:“其于人也,為寡發(fā),為廣顙,為多白眼。”釋《離》卦:“其于人也為大腹?!倍断缔o》更通過言辭以判斷歸納各種類型的人:“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薄吨芤住肥侨航浿?,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謀略中之謀略。從《周易》中,哲學家看到辯證思維,史學家看到歷史興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軍事家可參悟兵法,企業(yè)家亦可從中找到經營的方法,同樣,蕓蕓眾生也可將其視為為人處世、提高修養(yǎng)的不二法寶。 本書將《周易》的古經分別予以詳細解讀,分為周易上經、周易下經、周易傳文白話解等,精妙學問通俗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