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在儒學領域內富于開拓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專著。以往學術界對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思想有過論述,但全面、系統、深入地剖析儒家理想人格的諸多范型,還是一個空白。本書對圣賢、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丈夫等人格范型中所蘊含的倫理、哲學、政治、經濟、美學、人生觀的分析,以及它們對中國文化影響的研究,使這一令人遺憾的學術空白成為過去。從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出發(fā),得出人貴在“有義”的價值觀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論基礎的結論。認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圣人崇拜,對中國古代與近現代的各個文化領域,如人生哲學、歷史觀、思維方式、中華法系、科學活動、審美情趣、生死觀念、愛國主義等產生了深遠的巨大影響。富有新意的獨到見解,是本書另一個顯明特點。如以“兼濟”與“獨善”的有機組合,為中國古代上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又如對神學蒙昧主義(西方)與道德蒙昧主義(中國)的區(qū)分、對權威原則與權威主義的區(qū)分;再如對客觀事物中具有的真善美屬性與人類求真、向善、愛美的主觀追求的區(qū)別;還有以人格與文化是互為因果而又互相作用的互動關系的論斷等等,這些觀點均有獨辟蹊徑之處。作者汲取了現代西方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成果,注重古今與中西的比較研究,又以宏觀把握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原則,歷 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把儒學與中國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梯。誠如著名哲學家馮契所言,這本書是做了“前人尚未做過的工作”,“頗多新意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