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們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東岸的羚羊不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強。為了研究兩岸羚羊的不同之處,動物學家們在兩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一年后,由東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到東岸的羚羊則只剩下3只。這是什么原因呢?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羚羊的生存環(huán)境是相同的呀…… 后來,動物學家們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東岸不僅生活著羚羊,在其附近還生活著一群狼,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練習奔跑,使自己強健起來;而西岸的羚羊因為沒有狼群的威脅,過著安逸的生活,結果奔跑能力不斷降低,體質也不斷下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在安逸環(huán)境中的人往往過于脆弱,只有不斷經受困難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強大的生存能力。 挫折,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也是專指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阻礙時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缎睦韺W大詞典》對“挫折”是這樣解釋的:挫折是在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tài)。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成果未成,先嘗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兒。當挫折來臨時,我們沒有選擇,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并作出自我調整。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寶貝,作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觀存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讓人快慰的成功,也會有各種令人煩惱和痛苦的挫折。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里。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愛往往導致了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請看下面的故事:一個中國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到一邊,說:“寶貝,有沒有燙到手?”有些父母甚至會說:“都怪這杯子,這么滑,讓寶寶抓不住,媽媽把這杯子扔掉,寶寶不哭!”于是,孩子不哭了。一個美國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不會跑過去抱孩子,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寶貝,過來,先到廚房拿塊海綿,我們一起把牛奶擦干凈好嗎?”然后,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還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結果是,美國的孩子總是樂觀地面對困難,積極地尋找各種方法去解決困難;而中國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多會消極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責任推給父母,遇到重大的挫折時,孩子則六神無主,甚至出現輕生的行為。從表面看來,中國的父母似乎幫助孩子解決了困難。其實,當孩子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時,這個困難仍然會出現。因為,父母的全方位保護和包辦代替給孩子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即能力的殘疾、心理的殘疾。這樣的孩子由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中,盡情享受著父母的照顧,所以當困難來臨時,只會躲在父母的懷抱中,不敢獨自去面對。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兒,那么我們就必須教孩子學會接受挫折。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人生中的風雨,開創(chuàng)自己的人生之路。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币虼?,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當然,挫折教育并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點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并戰(zhàn)勝挫折,建立自信、樂觀的品質,培養(yǎng)起一種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信心、情緒及意志等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只有認識到挫折教育的價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才會在遇到挫折時表現出堅強、勇敢、自信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困難和挫折,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本書由崔華芳、蘭陽戰(zhàn)、蘭光輝、吳建克、吳建平等集體編寫而成,崔華芳負責統(tǒng)稿與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