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旅游專業(yè)系列教材:中外民俗》從結構上包括兩部分。一是關于民俗與民俗文化的基本理論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章和其他每章的第一節(jié)。此外,在敘述各具體民俗事象中,也時有論及。因為旅游專業(yè)的學生,主要不是研究民俗學的,所以理論部分簡而約,重在突出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文中吸收了民俗專家及其他方面前賢們的優(yōu)秀成果,但在一些問題上編著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差異之處權且作為一種學術探討和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一種啟發(fā)。二是關于有關國家、有關民族具體民俗事象的敘述。這一部分的份量較多,重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yǎng)掌握知識的方法。本著突出重點、體現(xiàn)實用的原則,在選材方面,國內側重主要客源地,國外側重主要客源國,選材的面盡可能窄些,具體民俗內容盡可能詳些。與一般的民俗著作不同,本教材不僅敘述民俗事象的現(xiàn)狀,還要追本溯源,講清其歷史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及其成因,即所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是本教材編寫中主觀上的一個努力方向。以上或許算是本教材的一個特點吧。民俗事象是不能創(chuàng)作的。因此,本教材所選擇的各類民俗事象,都是搜尋于各種相關著作。有些作者多年生活和工作在國外,所著內容,許多是他們親自搜集整理的;還有些是民俗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此,對這些著者所提供的寶貴資料和其中的真知灼見表示誠摯的感謝,受教材體裁的限制,不便在文中一一注明,一并列于書后的主要參考文獻中。由于教材的選材內容廣泛,編寫任務又比較緊迫,有的著述在忙亂中或許因倉促而有所遺漏,果如是敬請見諒,于此先行致歉?!陡叩仍盒B糜螌I(yè)系列教材:中外民俗》這本教材的編寫,是我第二次加盟南開大學出版社高等院校旅游專業(yè)系列教材的編寫工作。孫淑蘭先生是一位久已相知卻未相識的朋友。她在病中堅持組織教材的編寫工作,并對本教材的編寫多次提出寶貴的建議。她這種專心致志的工作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令人欽佩。遼寧師范大學的沙憲如、苑棚棟和李虹同志、渤海大學的祁向文同志、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的鮑彩蓮同志以及遼寧稅務高等??茖W校的劉華堂同志參加了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對他們的合作與支持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