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中國人的光榮和驕傲。他是第一流的文豪,第一流的詩人,也是第一流的書法家。同時,他又是一位忠君愛民的清官,他的人品極為高尚,但由于有獨到的政見,為世俗宦海不能相容,因此他的仕途非??部?,顛沛流離,終于客死他鄉(xiāng)。蘇軾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他不算長的生命里,有著超級的含金量!蘇軾在書法史上的貢獻很大,打破了晉唐尚韻、尚法的格局,開創(chuàng)了尚意的書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青少年時代對晉唐的名作都認真學習過。他的學生黃庭堅說:“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乃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其書合處不減李北海?!笨梢娞K軾學古人是有自己的意思在內?!饵S州寒食詩》是蘇書的代表作,書于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后人稱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筆者認為,這“第三”不是第三名,而是書法史上第三個行書高峰的意思。蘇軾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但從他的作品看,仍是很有法度的。只是他在書寫時心態(tài)由安詳變得激憤,用筆由平緩轉為跌宕,不為法度所拘束罷了,所以千萬別以為蘇書是沒有法度的字。從蘇字部首寫法上看,同一個部首,能變化出多種寫法,如“三點水”,不同形態(tài)的點,構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或連或分,或重或輕,呈現(xiàn)各種組合,這正是行書創(chuàng)作中相同之處要有變化的基本要求。再如“蕭”、“苦”、“花”等字,它們的“草字頭”也富于變化。從蘇字的結體特征看,此帖中的字形正是“各盡字之真態(tài)”,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正有斜。但總體看來,蘇字的結體左低而右高,形態(tài)常欹側傾斜(有時也有很正直的結體),而且同一個字有各種不同的寫法。由于多欹側傾斜,往往要幾個字連起來才能校正重心,這就是“整體感”的把握。此帖還在一行中運用忽大忽小、忽肥忽瘦、忽斜忽正的寫法,顯得特別的跌宕,強烈地沖擊著我們的視覺,實在是使人不能忘懷的杰作。以上這些特征,學書者在讀帖、書寫時都應仔細體味。此冊描紅本根據(jù)行書的部首和結體變化特點,以《黃州寒食詩》為范本,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字適度放大并印于宣紙上,學書者通過描紅,在掌握部首結體的同時又可熟悉宣紙性能,從而更快更方便地步入行書學習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