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五號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許多牛頭、公羊角,墓內隨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達26個,木棺用整張牛皮或羊皮覆蓋,表明墓主人生前以畜牧業(yè)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構筑了原木結構的“享堂”,充分顯示了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墓葬與克爾木齊墓地一樣,分族而葬。每個家族墓群之間用木欄桿隔開,墓前立有與人等高的木雕人像,墓內隨葬木俑,其功能分別相當于克爾木齊墓地的石板墳院、墓地石人和隨葬石俑。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犍陀羅藝術在中亞本來是一種石刻藝術,傳人新疆后卻變成一種木雕或泥塑藝術。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新疆缺乏適合雕刻人像的優(yōu)質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個高達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當引人注目,使人聯(lián)想起克爾木齊墓地那些性質不明的石條,不知是否為生殖崇拜對象?由于塔里木盆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小河墓地的古尸和服飾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墓主人頭戴尖頂氈帽,樣式和奇臺采集的克爾木齊式石俑頭上戴的尖帽完全相同。盡管小河墓地未見陶器,但是古墓溝人的尖底草簍與阿凡納羨沃和克爾木齊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溝人隨葬的石俑或木俑,再次表明它們與克爾木齊文化的淵源關系。20世紀80年代初,羅布泊以西70公里孔雀河北岸古墓溝墓地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揭開了樓蘭遠古文化的面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臺地沙丘上發(fā)現(xiàn)這個古代墓地,今稱“古墓溝文化”。目前一共發(fā)掘了42座墓,墓葬形制可分兩類:一類與小河墓地相同,另一類墓以木棺為中心環(huán)列7圈木樁,非常壯觀。據碳14資料,第一類墓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類墓有打破第一類墓的現(xiàn)象,說明小河墓地不晚于公元前1800年。古墓溝墓地延續(xù)時間較長,從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00年。第二類墓的主人皆為男性,說明當時男性已取代女性,開始在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溝墓地隨葬品組合主要為石俑或木俑、平紋毛織物、木器、零星銅器,但是不見陶器。正如發(fā)掘者王炳華指出的,古墓溝墓地無疑屬于青銅時代,因為這片墓地中數以百計的木樁都有青銅斧砍鑿痕跡。從伯格曼在羅布泊采集的人類學材料,人們開始了解到古代樓蘭人屬于印歐人種群。中國人類學家韓康信研究了古墓溝出土的人頭骨,發(fā)現(xiàn)它們與南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伏爾加河下游以及咸海沿岸青銅時代人類學材料存在許多共性,尤其與歐洲人種北歐類型(Nordic)相似,屬于原始歐羅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