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我國明代出現(xiàn)的一部優(yōu)秀神魔小說,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是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這部長篇小說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師(602:664)西行取經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僧人玄奘為追求佛家真義,只身西行,途經百余國,行程數(shù)萬里,于貞觀十九年(645年)返回長安,歷時十七載(一說十九載),從天竺國取回大小乘佛經共657部。這一壯舉本身極富傳奇色彩,為人們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西游記》是群眾創(chuàng)作與作家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成果,前后經歷了七百多年。唐僧取經的故事也和三國、:水滸故事一樣,首先在民間流傳,經過人們不斷地補充加工、日趨豐富,最后曲吳承恩總結整理,藝術創(chuàng)作而成書。南宋出現(xiàn)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就有了幻化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他神通廣大,降妖伏怪,已取代唐僧成為故事的主要人物。大約在元末明初行世的《西游記平話》,唐僧、悟空、沙僧、八戒已成為主要人物,其形象也基本定型。金元明初,以西游故事為題材的戲劇也有多種。這些都對吳承恩的再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