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大學》這部書,原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三篇,宋代理學家單獨抽出成書,程頤有《改正大學》,朱熹又以此為底本,對章節(jié)重新進行了編排,分為經文1章,傳文10章。朱熹說:“凡傳十章,前四章統(tǒng)論綱領指趣,后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北緯恼鹿?jié)順序,即依朱熹《大學章句》的編排,小有改動。《大學》是古代教育理論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論綱領。漢代鄭玄在《三禮目錄》中說:“名日《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別錄》屬《通論》?!碧拼追f達認為:“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于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彼未祆湔J為《大學》這本書是古代大學所以教人之法,相對于十五歲前的小學而言。他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保ā端臅戮浼ⅰ罚┧未l(wèi)浞引程頤說:“《大學》乃孔子遺書,須從此學則不差。”“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者,今之學者賴有此篇書存,其它莫如《論》、《孟》?!币{田呂氏日:“小學之教,藝也,行也。大學之教,道也,德也。禮、樂、射、御、書、數,藝也;孝、友、睦、姻、任、恤,行也。自致知至于修身,德也;所以治天下國家,道也。古之教者,學不躐等,必由小學然后進于大學?!保ㄐl(wèi)浞《禮記集說》卷一可四十九)引永嘉薛氏曰:“所謂大學者,以其學而大成,異于小學。處可以修身齊家,出可以治國平天下也?!保ㄐl(wèi)浞《禮記集說》卷一百五十二)總體來說,《大學》講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宗旨,即所謂“道”,而不是具體的方法。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③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④【注釋】①大學:據朱熹說,指大人之學。古代八歲人小學,十五歲人大學。明明德:使明德顯明。第一個“明”字是使動用法。明德:指人本來具有的良知良能。宋代真德秀解釋為天賦予的德性。親:程頤認為當作“新”,據后面的傳文,程說有據。新民:使民眾自新。②格:至,指了解到。格物:探究事理。③壹是:一切(朱熹說)。所厚者:指家庭,與自身的關系最接近。所薄者:指國和天下,與自身的關系相對較遠。④此二句原在傳文第四章后,屬第五章,程頤認為是衍文,依《禮記》置于此?!咀g文】大學的宗旨,在于使人本來具有的美好的德性顯現出來,在于使民眾自我革新,在于使人處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后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后才能神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然后才能獲得最佳結果。萬物都有本末輕重,萬事都有首尾始終。知道事情誰先誰后,就接近把握大學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性顯現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定要先培養(yǎng)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質;想要培養(yǎng)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質,必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必定要先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探究到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獲得真知;獲得真知,然后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后才能培養(yǎng)好品德和素質;培養(yǎng)好了品德和素質,然后才能把家庭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然后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然后才能達到天下太平。上白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素質作為根本。根本問題沒有抓好,而要把其它枝節(jié)問題解決好,那是不可能的。對本該重視的地方沒有重視,卻能使薄弱之處變得深厚,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懂得這些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做最高的智慧。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