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系統(tǒng)、完整地研究近代中國稅制改革的思想。之所以選擇這一研究課題,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本課題研究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對1919-1949年經濟思想的研究成為學術的一大熱點。二、本課題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本書可資借鑒的既有學術成果不多,研究中遇到了困難也就比較多。其中資料的收集工作及研究方法是較具挑戰(zhàn)性的兩大因素。一、本課題研究需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二、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力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認真地從經濟、思想、政治及社會方面分析重要思想的產生原因,不用當今標準苛責前人。其次,本課題研究不想寫成一部純粹以時間為線索的流水賬,或是以著名人物為綱的史料堆砌。最后,在民國時期,西方財政理論業(yè)已完全戰(zhàn)勝中國傳統(tǒng)財政思想而居中國經濟學界之統(tǒng)治地位。本書分析的對象涉及稅制結構、稅收管理體制、稅收征管制度及具體稅種的制度構成要素。本書將近代稅制改革思想,按政權的更迭,分為清末、北洋和國民政府三個歷史時期,其中國民政府時期因稅制改革思想特別豐富,且抗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對該時期的稅制改革進程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故以1937年為界,將本時期的稅制改革思想復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如此,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共分四章,分別討論這四個階段的稅制改革思想。本書在體例安排上,系以時間線索為經,以稅制范疇應包括的主要內容為緯,旨在理清近代中國稅制改革思想的歷史演變線索,并盡可能反映各歷史階段稅制改革思想面貌。在寫作中,首先抱科學、客觀的精神,以還原為歷史大體為已任;同時力求發(fā)掘其中有特色的思想,以便對當今的改革實踐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