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池《廈門考古與文物》一書,不僅用大量考古資料,補充了原始社會以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且根據(jù)考古特點,分述了廈門海岸線的變遷、古文化遺址、墓葬、名勝古跡、對聯(lián)集錦、革命遺址與紀念建筑、博物館、紀念館館藏珍貴文物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將廈門的歷史,至少推前到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也從另一側面,批駁了廈門“從古可考”的廖論。文物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文物,并同擬通過對文物的研究,闡述歷史發(fā)展的具體過程,揭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表現(xiàn)其共性。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也表現(xiàn)出許多共性。但在研究的年代范圍、內容、方法、目的也表現(xiàn)出差異。如:文物學與考古學研究的文物年代范圍有異同。相同的是,兩者皆研究古代文物。不同的是,考古學只研究古代文物,如中國考古學研究的年代下限是定在明王朝滅亡(1644年),清代及其以后的文物即不屬它的研究范疇。而文物學則自古代迄至當代的文物皆屬它的研究范疇。文物學和考古學研究的對象及其來源有異同。文物學只研究文物,而且文物的來源是多元的,有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有傳世的,有流散在民間的,有從廢品收購店揀選的。而考古學則不僅研究文物,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物資料,而且是通過整理、分析,結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研究,以探討人類自身、文化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就具體研究內容而言,可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如探討人類和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農業(yè)起源、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埋葬制度、婚姻形態(tài)、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研究;又如古文字、貨幣、美術、建筑、交通、貿易等研究。就一個國家而言,又可分為全國性、地區(qū)性研究。對具體文物要進行類型(通過器物的造型、紋飾)、分期、年代、工藝、用途研究,同時,要從縱的和橫的對不同地區(qū)、不同考古學文化進行區(qū)系、類型(通過文化特征)研究。探索同一文化系統(tǒng)不同考古學文化的前后演變發(fā)展關系,探索同一考古學文化不同文化類型的演變發(fā)展屬考古學研究范疇。而且考古學研究的對象,一般是來源于田野考古調查和發(fā)掘所獲的實物資料。文物學和考古學在研究方法也有其異同。相同的是,兩者皆進行文物的分類研究、價值研究、作用研究。此外,兩者也同進行文物的斷代研究,并同利用某些自然科學手段進行絕對年代斷代。但考古學還利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進行相對年代斷代研究。而文物學一般不采用此二法,而往往利用考古學已確定年代的文物作為標準器來對需進行斷代的文物(如流散文物)進行斷代鑒定,但有時也必須用此二法。文物學與考古學對文物研究的內容及側重點有異同。如兩者雖同對文物研究,但考古學研究的是田野考古調查和發(fā)掘所獲的第一手實物資料,以及探索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不同考古學文化、不同文化類型間的文化消長、傳播和交融關系等。而不孤立地研究單一器物。而文物學則不僅對文物自身的研究,還要研究文物的保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