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中華四百相》選取了歷代宰相近四百位,為之立傳,上起先秦的姜太公,下迄清季的張之洞。宰相一職在歷代有不同的稱呼。先秦時稱為相邦,簡稱相,是戰(zhàn)國時百官中最高者。秦統(tǒng)一中國后,設有中樞、地方、軍事三部分官制,中樞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等,丞相為百官之長,分為左右,又稱相國、大丞相等。西漢設官大體沿用秦朝,對官員頒以印綬,定出品秩,但漢武帝時以“大將軍”執(zhí)掌朝政實權,丞相逐漸失掉實權;東漢不設丞相,由尚書令掌握實權,丞相即三公中的司徒,與太尉、司守共議國家大政。三國時魏設中書省,中書監(jiān)、令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蜀漢設丞相;孫吳相繼置有丞相、大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相當于宰相。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宰相無定員、無定名,也無定職,有丞相、司徒、相國、中書監(jiān)令等多種名稱,但真正總攬大權的,都必須加上“錄尚書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