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一個軸心時代(約公元前5世紀起始),不同文明是在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下幾乎同時發(fā)展起來的,那到至20世紀末(有人稱之為第二軸心時代)各大文明之間的交往、匯通、互動、共生、滲透和吸收就是必不可少的最突出的文化現象,在各自影響著十億以上人口的東亞、南亞、中東、北非、歐美等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地區(qū)文明之間尤其如此。如何營造出和平發(fā)展、共同繁榮的“社會世界”,而不是單邊統治的“帝國世界”,從文化上來說,就必須進行多元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事實上,正如羅素所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運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中西文明比較》),而交流的基本形式就是對話。德國哲學家伽德默爾逝世前曾特別指出應把“理解”擴大到“廣義對話”層面,只有這樣,“理解”的雙方才能從一方強加于另一方的不平等關系過渡到平等關系,反過來說,只有對話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對話才能真正進行并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