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儒家德育學說論綱

儒家德育學說論綱

儒家德育學說論綱

定 價:¥48.00

作 者: 黃釗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標 簽: 中國哲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7048430 出版時間: 2006-03-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51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儒家學者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完善儒家德育學說的歷史及學說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歷史貢獻,探討了繼承發(fā)揚儒家德育學說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男,1939年生,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敦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院長兼政管與公關系主任。日前主要社會兼職有:武漢大學中外德育研究中心三主任、湖北省孔子學術研宄會副會長、湖北炎黃儒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研究會理事以及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等。長期從事中圍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與研究,獨著或主編的學術著作9部,其中主要有《帛書老子校注析》(獨著,臺灣學生書局l991年版)、《道家思想史綱》(主編,湖南師大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綱》(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三德教育論荊》(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l997年版)、《中國道德文化》(主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 000年版)、《儒家德育學說論綱》(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l996年版)等。另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求索》、《中州學川》、《江西社會科學》、《武漢大學學報》以/更《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等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jié) 關于儒家德育學說的概念
一、關于“儒家”的內涵
二、關于“德育”的內涵
三、關于“儒家德育”和“儒家德育學說”的概念
第二節(jié) 儒家關于德育內容的設計
一、關于協(xié)調個人與社會關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二、關于協(xié)調個人與行業(yè)關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三、關于協(xié)調個人與家庭成員關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四、關于協(xié)調個人與他人關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第三節(jié) 關于儒家德育學說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強烈的政治性
二、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三、具有一定的可繼承性
第四節(jié) 學習與研究儒家德育學說的意義
一、有助于為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二、有助于增強炎黃子孫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有助于推進當代先進文化建設
四、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第一篇 儒家德育學說的開創(chuàng)與形成
第二章 儒家德育學說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重大變化
一、出現(xiàn)了“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
二、天命神權觀念趨向減弱
三、掀起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潮
第二節(jié) 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對儒家德育學說形成的催化作用
一、社會環(huán)境變化,促使儒家學者深入思考政權建設問題
二、社會環(huán)境變化,促進儒家德育學說的形成
第三章 儒家德育學說形成的理論淵源
第一節(jié) 關于孔子與《六經》的關系
一、《六經》非孔子所作
二、孔子對整理《六經》的重大貢獻
第二節(jié) 《六經》是儒家德育學說直接的理論淵源
一、《六經》具有很強的德育功能
二、儒家德育學說是對《六經》中的德育觀念的直接繼承與發(fā)展
第四章 先秦儒家的德育學說
第一節(jié)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德育學說
一、以德治為目標的道德教化論
二、關于道德教育內容的設計
三、注重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
四、倡導“循循善誘”式的德育方法
五、確立自我修身的一些重要原則
第二節(jié) 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的德育學說
一、以“性善論”作為道德教育的基礎
二、以“民本論”為特征的“仁政’,說
三、以“反省內求”為主要方法的道德修養(yǎng)論
第三節(jié) 茍子以“陛惡論”為基礎的德育學說
一、以“性惡論”為基礎的“化性起偽”說
二、以“隆禮”為特征的道德規(guī)范論
三、大力宣揚“天行有?!庇钪嬗^
四、以重“行”為特征的道德教育方法論
第五章 先秦儒家若干著作中的德育學說
第一節(jié) 關于《易傳》中的德育學說
一、《易傳》注重對《易經》道德觀念的闡發(fā)與創(chuàng)新
二、《易傳》大力倡導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道德精神
三、《易傳》所提倡的修身方法原則
第二節(jié) 《孝經》以重孝道為特征的德育觀念
一、《孝經》論“孝’’的重要性
二、《孝經》關于“孝”的基本內容與要求
三、《孝經》所透露的關于“孝治”的深刻思想
第三節(jié) 《大學》、《中庸》中的德育觀念
一、《大學》中的德育觀念
二、《中庸》中的德育觀念
第二篇 儒家德育學說的演變發(fā)展
第六章 兩漢時期著名儒家學者的德育學說
第一節(jié) 漢初杰出儒家學者賈誼的德育學說
一、注重總結秦朝敗亡教訓,主張推行儒家的仁義德教
二、繼承茍子“隆禮”思想,強調“禮”在維護等級秩序中的作用
三、對先秦以來的民本思潮作了系統(tǒng)總結
第二節(jié) 董仲舒以“獨尊儒術”為指導思想的德育學說
一、關于“質樸之謂性”與“性待教而善”的人性論
二、提出建立“教化堤防”的主張
三、把“三綱五?!弊鳛榈赖陆袒幕緝热?br /> 四、關于德育方法的理論思考
第三節(jié) 揚雄以“人之性善惡混”為理論根基的德育學說
一、提出“人之性善惡混”的見解,主張“學以修性”
二、提出“民可使覿德,不可使覿刑”的觀點
三、關于德育的方法論思考
第四節(jié) “耿介不同于俗”的王符德育學說
一、道氣之論:王符德育學說的哲學基礎
二、強調“道德教化”:王符德育學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重視政治倫理:王符德育學說的重要特征
四、關于德育方法論的思考
第七章 隋唐時期著名儒家學者的德育學說
第一節(jié) 王通以重王道、尊禮樂為特色的德育學說
一、向往王道,崇尚德治
二、強調尊禮樂,推行仁義忠信之德
三、關于傳道與修身的途徑、方法論
第二節(jié) 韓愈以反佛道為宗旨的德育學說
一、建立“道統(tǒng)說”,從理論上清算佛、道之失
二、“性”與“情”均分“三品”的性情論及其理論貢獻
三、突出“先王之教”,重視師道傳承
第三節(jié) 李翱以“性善情邪”為理論基礎的德育學說
一、立志傳承“缺絕廢棄不揚之道”,以攘斥“非圣人之道”的佛道
二、提出“性善情邪”說,強調復歸“善性”滅息“妄情”
三、向往德政,關心民生
第八章 宋明時期著名儒家學者的德育學說(上)
第一節(jié) 政治改革家李覯的德育學說
一、強調安民“必先于教化”
二、重視德教的物質基礎
三、突出“禮”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jié) 宋明道學的開山祖周敦頤的德育學說
一、尚“中”、貴“誠”、重“公”的道德追求
二、關于“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方法論
三、周氏德育理論對宋明道學的深刻影響
第三節(jié) 張載以“變化氣質”為特征的德育學說
一、“學必如圣人而后已”的德育目標論
二、以“變化氣質”為歸宗的雙重人性論
三、關于自我修身的方法論思考
第四節(jié) 程朱理學的奠基人程顥與程頤的德育學說
一、提出“理”為人倫之本的道德本體論
二、探討人性善惡問題
三、論義、利、理、欲關系問題
四、論修身方法問題
第九章 宋明時期著名儒家學者的德育學說(下)
第一節(jié) “程朱理學”的最后完成者朱熹的德育學說
一、論“存理滅欲”在道德修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
二、論“存理滅欲”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三、關于評價朱熹“存理滅欲”論的幾點思考
第二節(jié) “陸王心學”的奠基人陸九淵的德育學說
一、對孟子心性論和二程理學思想的繼承
二、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將理學轉換為心學
三、高度重視人生價值,強調堂堂正正做人
四、對修身的具體途徑與方法的思考
第三節(jié) 陳白沙以重涵養(yǎng)為特征的德育學說
一、關于道德教育價值論
二、關于道德信條與自我涵養(yǎng)論
三、關于德育方法體系
第四節(jié) 陸王心學的最后完成者王守仁的德育學說
一、對先儒德育理論的繼承
二、關于“致良知”說的理論創(chuàng)造
三、關于德育方法論的思考
第十章 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的德育學說
第一節(jié) 黃宗羲以早期民主意識為核心內容的德育學說
一、提出一系列具有早期民主意識的新觀念
二、圍繞心性關系、理欲關系問題所作的道德思考
三、“重踐行”的治學與修身方法論
第二節(jié) 王夫之以“性日生日成”為理論基礎的德育學說
一、關于“性日生日成”的人性生成論
二、關于“離義而不得有利”的義利關系論
三、關于“欲即理”的理欲關系論
四、關于道德文明與物質文明關系論
第三節(jié) 李二曲以“悔過自新”為標志的德育學說
一、“悔過自新”說的方法論意義
二、“悔過自新”說的思想淵源
三、“悔過自新”說的現(xiàn)實價值
第三篇 儒家德育學說淺評
第十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學說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概述
第一節(jié) 先秦儒家德育學說的基本理論概述
一、關于道德起源的思考
二、關于道德價值的論述
三、關于道德條目的設計
四、關于德行評估的見解
第二節(jié) 先秦儒家德育基本方法概述
一、關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二、關于教育者對被教育者進行教育的方法
第十二章 儒家德育成果在培育歷代英杰中的歷史貢獻
第一節(jié) 儒家的尚公觀念培育了歷代英杰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關于儒家的“尚公”觀念
二、歷代英杰的愛國主義情操
第二節(jié) 儒家的氣節(jié) 觀念培育了歷代英杰人格獨立精神
一、關于儒家學者所提倡的氣節(jié) 觀
二、歷代英杰追求人格獨立的高風亮節(jié)
第三節(jié) 儒家的仁愛觀念培育了歷代英杰關心民生的精神
一、關于儒家學者的“仁愛”觀
二、歷代英杰博愛大眾、關心民生的情懷
第四節(jié) 儒家的“自強”觀念培育了歷代英杰積極進取精神
一、儒家學者的“自強”觀念
二、歷代英杰勇于進取的百折不撓精神
第五節(jié) 儒家的尚廉觀念培育了歷代英杰廉潔奉公精神
一、儒家學者的“尚廉”追求
二、歷代英杰廉潔奉公的道德情操
第十三章 儒家的社會政治理念述評
第一節(jié) 儒家的廉政理念述評
一、“以廉為本”:儒家廉政說的中心內容
二、儒家“廉政”說的理論貢獻
第二節(jié) 儒家的“大同”理想述評
一、儒家“大同理想”的基本內容
二、儒家“大同理想”的重要社會價值
第十四章 儒家關于家庭倫理的構想
第一節(jié) 儒家倡導的“孝慈之道”簡析
一、儒家“孝慈之道”具有可繼承性
二、關于“孝道”中的合理因素
三、關于“慈道”中的合理因素
四、當前繼承傳統(tǒng)“孝慈之道”的方法論思考
第二節(jié) 儒家男尊女卑說及其負面影響論析
一、男尊女卑倫理觀的形成及其核心內容
二、“男尊女卑”說對歷代中國婦女人生的重大影響
第四篇 儒家德育學說與當代文明
第十五章 儒家德育成果的現(xiàn)代轉換與現(xiàn)代價值
第一節(jié) 論儒家德育成果的現(xiàn)代轉換
一、儒家德育成果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換的必要性
二、儒家德育成果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換的可能性¨
三、儒家德育成果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換的主要方法
第二節(jié) 論儒家優(yōu)秀德育成果的現(xiàn)實價值
一、儒家德育成果的內在素質決定了它們具有現(xiàn)實價值
二、我國新道德建設的實踐證明儒家優(yōu)秀德育成果仍具現(xiàn)買價值
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呼喚儒家優(yōu)秀德育成果發(fā)揮其現(xiàn)實價值
第十六章 儒家德育學說現(xiàn)代價值舉例
第一節(jié) 論儒家道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現(xiàn)實價值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借鑒儒家道德
二、儒家道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特有功能
第二節(jié) 儒家倡導的民族精神在教育當代大學生中的現(xiàn)實價值
一、“自強不息”精神
二、“厚德載物”精神
三、“天下為公”精神
四、“勤勞儉樸”精神
五、“見利思義”精神
六、“博愛大眾”精神
七、“尚中貴和”精神
八、“持守氣節(jié) ”精神
第三節(jié) 儒家的職業(yè)道德理念及其現(xiàn)實價值
一、儒家的敬業(yè)樂業(yè)理念及其現(xiàn)實價值
二、儒家的誠實守信理念及其現(xiàn)實價值
三、儒家的禮貌待人理念及其現(xiàn)實價值
四、儒家的辦事公道觀念及其現(xiàn)實價值
第四節(jié) 儒家的“慎獨”、“正己”修身方法及其現(xiàn)實價值
一、儒家的“慎獨”修身方法及其現(xiàn)實價值
二、儒家的“正已”修身方法及其現(xiàn)實價值
后 記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