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河北通史》清朝下卷,敘述和研究的是清道光二十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40-1911年)共72年河北地方的歷名。在這個時期,河北同全國各地一樣,逐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直隸地處京畿,數(shù)百年來為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中心,也是各次農民起義軍勢在必得的爭奪目標。因此,在這里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十分尖銳。清代后期,農民起義軍曾多次在直隸大地上馳騁,使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者惶惶不可終日。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即組織力量北伐。北伐軍兩萬多人征戰(zhàn)數(shù)千里,于八月底進入直隸,北上連陷沙河、任縣、隆平(今隆堯)、柏鄉(xiāng)、趙州、欒城、藁城、深州等州縣,前鋒直指京師。同治七年(1868年)初,西捻軍由豫入直,其前哨部隊推進到距京師公十余里的盧溝橋。清室 一日數(shù)驚,急傳各省起兵“勤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京師周圍各州縣義和團民大批涌入北京城,近使西太后在“剿撫兩難”的情況下,不得不對義和圖的態(tài)度作出最后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