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預科部早在五十年代初就開展了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教學。經過四十年來的發(fā)展,由于幾代教師的努力,不僅為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大量通曉漢語的各類人才做出了貢獻,而且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研究與探索。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出版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教材,發(fā)表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也取得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今后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教學,歷來是我部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教學對象盡管在不同時期根據(jù)民族地區(qū)的需要有所變化,但主要為升入重點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學制為二年??梢娖浣虒W性質基本上屬單純的預備性教育,即學生把漢語作為學習專業(yè)(包括理工、農醫(yī)、文史類等)的工具來學習,我們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也都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進入大學專業(yè)學習所必要的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仡櫵氖陙砦覀兊臐h語教學所走過的路子,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五十年代中期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前,這一時期教材和課程設置比較單一,教學方法是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即以語法理論的講解為主,教學中偏重語法句式和虛詞,語法和詞匯講解都通過學生的母語進行,教材均為漢語、民族語對照。第二階段,“文革”后自一九七二年恢復招生至一九八四年,這一時期受結構主義語言教學法的影響,教材雖然仍為單一的綜合型的,但在教學法上普遍采用了句型教學,改變了過去課堂教學以課文為中心的狀況,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能力,也編寫了一些口語教材,比較注意了語言技能訓練與語言規(guī)律掌握的結合。第三階段,自一九八四年始至今,這一時期引進了功能教學法,對過去單一的課型進行了改造,按語言技能劃分為不同的課型,從綜合性的通用教材,發(fā)展為各自專用的系列教材。自此,課型定為:精讀(實際上是語法課)、寫作練習、泛讀、語言實踐、二年級文科還要上文選和古代漢語、理科班增設科技漢語?,F(xiàn)在即將面世的這套教材,就是這一時期老師們邊教學邊總結,不斷實踐的結晶。在教材編寫中,吸取了新的語言教學理論與教學法,注意到結構、功能及文化因素的結合,在編排上注意到科學性和實用性,內容上注意到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有的經過長期使用,反復修改,教學效果比較明顯,頗受學生歡迎。 《漢語寫作》課,是我們對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開設的系列漢語課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漢語文字 表達能力。考慮到維族學生在漢字書寫規(guī)范化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本教材除寫作知識外,還編入一部分漢字知識,但在使用本教材時,應以寫作知識的講授以及寫作的訓練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