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環(huán)境科學基礎理論人與自然(上中下)

人與自然(上中下)

人與自然(上中下)

定 價:¥169.00

作 者: 主編:馮曉哲/等
出版社: 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基礎理論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10087209 出版時間: 2000-01-01 包裝: 精裝本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85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提要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與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欄目聯(lián)合推出《人與自然》一書,以人類紀元晉千為時代背景,以人與自然關系為基本視角,以人類文化演進為思想主線,生動描述、全景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壯麗畫卷,闡釋了自然、人文、科學三位一體、協(xié)調互動、生態(tài)共榮、和諧發(fā)展的新文化觀,探索性地提出了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幾條可能之路。作者以獨到的視野引領讀者從遠古荒蠻的天地之初步入科技之光燭照的現(xiàn)代文明,從自然退隱的破損世界步入文化新世紀陽光輝映的人類綠色通道。本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章,章目如下:一、天地之初——自然的演進和生命的誕生;二、崛起的文明——人類起源的文化透視;三、歌者的樂園——中國文化的自然主義精神;四、自然的退隱——科學革命與世界圖景的誕生;五、理性的狂歡——技術革命與技術世界的形成;六、破損的世界——現(xiàn)代文明的陰影;七、文化新世紀——生態(tài)文化的理論闡釋;八、源頭活水——資源、環(huán)境和人類的再生之路;九、點亮心燈——智能社會的形態(tài)描述;十、春風吹又生——通向21世紀的綠色道路。說明:本書各章有結構性聯(lián)系,但每章內容有相對獨立性,為讀者閱讀便利,每章圖例序號單獨排列。片斷:人類的家園——地球人類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地球,自古以來就是有心人思考的對象。幾千年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不斷地深入。從天圓地方到地球是圓球再到地球是一個旋轉的橢球,經過了漫長的歷程。1957年人造衛(wèi)星上天,通過它拍攝了許多地球形狀的照片。從這些照片可以完整地看到地球的外貌。通過人造衛(wèi)星觀測得到的地球軌道參數(shù),推算出大地水準面的形狀是三軸不對稱的。其實,只從北極為洋南極為陸和東半球多陸西半球多洋,亦可直觀地想到地球的不對稱。雖然地球不是一個標準的旋轉橢球體,但很接近于旋轉橢球體,因此我們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仍然說地球是一個旋轉橢球體。1975年第16屆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協(xié)會修訂的有關地球的參數(shù)如下:赤道半徑:6378.140公里;兩極半徑:6356.755公里;長、短半徑差:21.385公里;平均半徑:6371.004公里;扁率:0.0033528公里;赤道周長:40075.036公里;子午線周長:39940.670公里;表面積:510064471.9平方公里;體積:1083206900000立方公里。有關地球的構造,許多研究者已經得到比較一致的看法:地球是一個由同心層物質組成的圈層結構。地球圈層可區(qū)分為內圈和外圈,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地下與地上。本書前言創(chuàng)造文化生態(tài)——《人與自然》總序打開人類的文明史冊,人與自然是其中的基本主題,而文化是人類的特有創(chuàng)造,在自然與文化的互動之中,人類從億萬物種中突現(xiàn)出來,成為萬物的靈長。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也是人類進步的歷史。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這三大文化主線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多影響和規(guī)定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厮葸h古荒蠻的天地之初,文明崛起時人類創(chuàng)造了聽命自然的圖騰文化。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人類創(chuàng)造了具有田園意趣,以自然啟示人格和藝術的人文文化。那時的自然,既是外在于人類的物化世界,也是自然而然,率性而行的一種精神秉賦。那時的人類,對自然的世界充滿敬畏和熱愛之情,對自然的精神滿懷眷戀和憧憬。在文化寶庫中,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藝術無不浸潤著濃郁的自然主義精神。近代以來,發(fā)端于文明西域的文藝復興以實驗科學為肇始,開辟了科學革命的道路,從此,人類認識、理解和對待自然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在自然科學面前,自然的世界揭去了神秘的面紗,自然的生命精神悄然退隱??茖W勾畫了統(tǒng)一的世界圖景,這個世界是物化的世界。自然變?yōu)榧兇馕锘淖匀?。自然成為人類意欲認識并按自己的愿望加以改造的物化對象??茖W的理性精神強大地滲透到文化當中,人類以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智慧創(chuàng)造和進入了科學文化時代。以認識自然為目的的科學和以改造自然為目的的技術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最為輝煌的成就。以自然科學為理性基礎,以技術為表現(xiàn)形式的科學文化使得人類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出現(xiàn)了重大變化??茖W技術賦予人類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以一種新的氣質和構造??茖W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工具理性。科學文化以其邏輯化、數(shù)學化、實驗化的特點成為突破地域特征的國際性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技術不僅是人類從野蠻蒙昧走向自由文明的橋梁,而且是發(fā)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的主導力量。但是,中性的科學技術在人類的手中,可以成為打開自然寶庫的鑰匙,也可以成為對自然肆意為虐的工具。當人類的改造速度小于自然界的恢復速度時,科學技術便體現(xiàn)為正向的生產力;當人類的改造速度大于自然界的恢復速度時,科學技術便體現(xiàn)為負向的破壞力??茖W技術的生產力創(chuàng)造了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科學技術的破壞力引發(fā)了世界范圍內的環(huán)境問題。這就迫使我們要跳出傳統(tǒng)的視野,重新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重新選擇和評估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引入自然、人和價值的向度,創(chuàng)造文化生態(tài),選擇新的文化模式。從人類文明、文化的歷史和人類發(fā)展的未來出發(fā),將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整合為一,使得人與自然生態(tài)共榮,和諧發(fā)展,應當成為人類的價值理性、決策理性。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和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欄目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在國內率先組織一批富有學養(yǎng)的不同學科領域的代表性專家,以人與自然關系為基本視角,以人類文化演進為思想主線,深入而通俗地撰寫《人與自然》一書,全景展現(xiàn)人與自然關系的壯麗畫卷,探索性地提出了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幾條可能之路,其眼光和意義十分深遠。將學術創(chuàng)造和學術成果大眾化貫通起來,也是一種值得倡導的文化生態(tài)。走向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總序人類自從成為人類以來,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人與自然的關系;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三,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其中尤以第一個關系為最重要,而且就目前現(xiàn)狀看來,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人之所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無不是取自大自然,關鍵問題是取之之方。在這里東西雙方,至少在思想上是不相同的。西方采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采用和平的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與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最鮮明地表達了這種思想。東西方手段之所以不同,我個人認為,其基礎是思維模式的差異。西方主分析,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主綜合。西方自古希臘以來,以分析的方法對待自然。到了近代產業(yè)革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結果是人所共睹的。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上天入地,騰空泛海,生光電化,無所不及。一直發(fā)展到核能開發(fā)、宇宙衛(wèi)星等等,全世界人民無不蒙受其利。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這是他們“征服自然”的結果。然而自然雖無人格或神格,如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然而它卻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西方濫用科技產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顯著,比如大氣污染、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破壞、臭氧層破壞、新疾病叢生、自然資源匱乏、人口爆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得不到控制,則人類前途實處危境。這些弊端已經引起了全世界有識之士的深切關注。怎么辦呢?我的看法是:人類必須懸崖勒馬,正視弊端,痛改“征服自然”的思想,采用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樣一來,庶幾乎可以改變這種危險局面。我把我這種想法稱為“東西文化互補論”?,F(xiàn)在我們不但正處在一個世紀末,而且是一個千紀末。世紀末與千紀末和年不同。年是自然現(xiàn)象,而世紀千紀則是人為現(xiàn)象。如果沒有耶穌,哪來什么世紀、千紀?但是人一旦承認了這種人為的東西,它似乎就能起作用。19世紀的世紀末以及眼前的世紀末,整個世界在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都出現(xiàn)了一些不尋常的現(xiàn)象,理不應如此,事卻竟然如此,個中原因值得參悟。我們人類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借這個世紀末的契機,回顧一下,前瞻一下,讓腦筋清醒一下,是有好處的,何況我們回顧與前瞻的問題是關系到人類前途的問題,切不可掉以輕心,等閑視之。這樣做不但是一般人的任務,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們更應如此。為此,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和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節(jié)目合作出版《人與自然》一書,提出的都是新問題,供廣大讀者閱讀、反思,這會有利于讀者在即將來臨的21世紀把工作做得更好,使人類前途更現(xiàn)光明。是為序。

作者簡介

暫缺《人與自然(上中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暫缺《人與自然(上中下)》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