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最主要的悲劇作品之一,敘述了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當時在德國維登堡大學讀書,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老哈姆萊特,篡奪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萊特的母親。哈姆萊特回國后,通過父親的鬼魂,敘說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囑咐,決定為父報仇,這時叔父國王克勞狄斯,開始對哈姆萊特產生了懷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劃下,利用其女哈姆萊特的情人奧菲利婭去試探他,又指使哈姆萊特兩同學(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萊特識破。哈姆萊特利用劇團在宮廷演戲的機會,準備殺死國王。結果他誤殺了情人奧非利婭的父親,奧菲利婭因為父親被哈姆萊特殺死,瘋癲自盡。國王乘機挑撥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設計用毒劍刺死了哈姆萊特,該劇的結尾,哈姆萊特、國王、王妃、雷歐提斯同歸于盡。《哈姆萊特》一劇,莎士比亞把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和封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矛盾歸結為善與惡的道德原因。他反對暴力,主張人道,他同情人民疾苦,但他只看到個人作用,這樣,必然產生悲劇作品。同時也暴露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弱點:即軟弱性和不可解決的內心矛盾,同時也反映了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者的弱點和不可調和的諸種矛盾的心理。當然,莎士的悲劇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真實地揭露、鞭笞了丑惡的現(xiàn)實,創(chuàng)造了難忘的藝術形象。比如老哈姆萊特的人格的完美和對于克勞狄斯的許多惡行、荒淫、陰險、毒辣,并揭露其兩面派在眾人面前則殷勤微笑而在背后狠毒狡詐的嘴臉和在他周圍聚集的燦爛的人物,波洛涅斯大臣,雷歐提斯,圖蘭茲,吉爾斯吞,奧斯里克等朝臣,阿諛奉迎,趨言附勢等嘴臉。 尤其波洛涅斯大臣形象,塑造的極為突出,他世故、自滿、為達某種目的不擇手段。而塑造的人物奧非利婭和皇后,都由于性格不堅強、辨別力差成為黑惡勢力被利用的犧牲品。莎士比亞在駕馭人物的語言上可以說是揮灑自如。他賦予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的語言隨性格變而變。英國著名的評論家約翰遜在《序言》中說:“莎士比亞值得贊揚之處,就在于他的戲劇性的鏡子。也是無生命自然的鏡子,他既是生命世界的精確觀察者……”我們應該補充一句:“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生活的鏡子的鏡子。”在此我不否認莎士比亞戲劇里的真善美以及他駕馭語言的能力,但莎士比亞戲劇的個別字句或字眼,有浮夸華麗之實,句子有的過長……有的地方讀的不乏有嬌柔造作之感。僅舉《捕風捉影》劇中的兩句對白,彼得羅說:來,我們聽一會音樂好不好,克勞第對白:很好,殿下。這黃昏是多么幽靜,就象有意屏氣斂息似的。又如:彼得羅:那么就這樣吧,再見??藙诘冢喊?,對!挨近一步;小鳥兒在打盹。我怎么想也想不到哪位小姐居然會愛起男人來啦。所以,我認為:“像小鳥在打盹……”這種語言在這種場合出現(xiàn),而且類同這樣的語言太多,這樣量的積累就引起質的嬗變,使人感到生活失去了本我,人生活在童話世界里,而造作的語言并不是生活本質。當然這點兒語言上的瑕疵,也無損這位世界藝術的巨星。莎士比亞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劇作家。正如英國評論家約翰評價的那樣:莎士比亞是超越新時代作家之上,獨一無二的詩人,他是一位向讀者舉起那風俗習慣和生活真實鏡子的詩人,他不僅表現(xiàn)了實際生活中已經有的人或事而且還表現(xiàn)了實際生活中沒有的,但可能發(fā)生的人或事。莎士比亞的天才沒有被貧窮壓倒,也不會被窮人命中注定的狹溢交際所限制,他甩掉命運中的累贅,如同獅子甩掉髦毛上的露珠一樣。生活的源泉浸潤了他心靈的最深處,他的心靈的羽翼也因此受到滋潤。 莎士比亞及其《哈姆萊特》是偉大的崇高的,是理性依靠在真理的椅子上,創(chuàng)造的輝煌的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