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亮賢弟又要出書了,我很欣慰啊。自九七年與徐賢弟相識,算來已是十年光景了。這個相交的過程,可謂由淺入深。那時的徐賢弟,與其他同齡人比較起來,便有極大的不同。他聰明好學,孜孜不倦,并且對曲藝情有獨鐘———相聲、單弦、京韻大鼓都下過工夫。更因為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所以他的作品都充滿了書卷氣。北京德云社的初期,是相聲鼓曲一起演出的形式。徐賢弟那時身兼數職,既說相聲也唱單弦。曾有曲藝界前輩對徐賢弟大加贊賞,稱這樣的男單弦實在不可多得。他的嗓子偏窄,我常開玩笑說他“嘰嘹嘰嘹”的。但他懂得揚長避短,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嗓音的缺憾,而且形成了他獨特的韻味。徐賢弟的相聲也很是有點意思。早年他偏重文哏,表演的都是《對春聯》、《文章會》等。但此類作品,文雅有余,實用不足。我曾與徐賢弟探討過此類問題。況且,相聲也不能只有文哏一種表現形式,好的相聲演員應該全面發(fā)展。單就《文章會》等兩三段作品來說,也不足以支持一個演員的一生。徐賢弟這一點很好,依據自己的特點,創(chuàng)作翻新了許多作品。如《女招待》、《家庭論》、《安得廣廈千萬間》、《進化論》、《批三國》等。他的節(jié)目清新明快,有頭有尾;節(jié)奏似和風細雨,想象如天馬行空,與任何人都不重復,風格類型都很獨特。我對徐賢弟的為人極為贊賞,他不像大多數相聲演員那樣,急功近利,心胸狹窄,他把這一切看得很淡。德云社立社之初,經費緊張,徐賢弟從來沒在錢上爭過———有也罷,無也罷,多也罷,少也罷,都一笑置之。北京德云社的成長有徐德亮的功勞,我永遠承認這一點。本書的文字內容由德云社最老的成員之一,也是其名家之一的徐德亮操刀完成。他與郭德綱十多年前就已相識,并同臺演出,并幫助郭德綱創(chuàng)辦了德云社。書中收錄了大量德云社演出的資料圖片,幾乎涵蓋了德云社的每一個成員,同時更有德云社多年來的精彩相聲段子,以及徐德亮對相聲創(chuàng)作的心得體會及實例。德云社的相聲火在哪里,就火在對現實人群特定幽默感的把握。這本書的內容比較紛雜,也沒有講大道理的文章,因為出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讓讀者對這種‘特定的幽默’有個‘第一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