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司法考試頒發(fā)法律職業(yè)證書的工作剛剛結束,2006年司法考試的帷幕又徐徐拉開。透過這層帷幕,我們可以看到幾十萬法律學子渴望的目光,體會到幾十萬法律學子的執(zhí)著熱情,感受到幾十萬法律學子的拼搏精神。為司法考試而打拼,大家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打拼,是在為法律這個職業(yè)打拼,同時也是在為中國未來的法律之基而打拼。由這種打拼精神,我想到了法律的精神。不論做人還是做事,不管工作還是學習,無論如何都不能缺少精神。 所謂法律的精神,它不是指具體法律制度本身,而是指貫穿于具體法律制度之中的價值判斷標準。這種價值判斷標準在具體法律制度中通常并不直接顯現出來,但它卻指導著具體法律制度的展開和運行。本質上,法律的精神是一種法律理念或法律原則,這種法律理念或法律原則是我們透過具體法律制度所真正追求、真正夢想的東西,是具體法律制度被運用后所要明確宣示和要積極實現的東西。缺少了法律的精神,具體法律制度就失去了核心和靈魂,就變成了呆板的、僵化的紙面文字。從這個角度看,具體法律制度只是皮毛,在其背后隱藏著的法律的精神才是部門法的真正靈魂。如果在學習法律時不能抓住法律的精神,僅僅從具體法律制度到具體法律制度,我們就會陷入膚淺,甚至舍本逐末的窘境。 實踐中我們經常發(fā)現,不少人盡管對一個部門法已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表面上也掌握了不少具體法律知識,但一旦開始做題,往往仍難以準確定位問題所在,難以深入進行解析。記住的法條很多,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用,該把它們用在什么地方,該如何用。造成這種雖學了很長時間卻仍對部門法一知半解。、稀里糊涂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是掌握了法律的皮毛,沒有領會它的精神,只記住了表述法律的文字,沒有掌握文字背后蘊涵的意義實質--法律的精神。因此,如果我們只關注表象,忽視了法律的精神,如果我們離開法律的精神,單純談論具體法律制度本身,法律就只能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模仿和生搬硬套階段,達不到在法律精神的指導下將具體制度有機結合靈活應用,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更高的眼光俯視法律現象、透視法律問題,從而分解法律現象、攻克法律問題的高層級。其實,我們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具體法律制度的皮毛,更重要的是掌握隱藏在具體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法律之要領。學習法律的關鍵,乃是透過具體法律制度洞察法律的精神,進而通過法律的精神統(tǒng)領和指導具體法律制度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