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政治學家蕭公權先生在討論清末變法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康粱之法,無其人,何以實現(xiàn)?他同時指出,中國歷代變法,無不有此問題。蕭先生所論之變法,在于政治層面。然而他的洞見,對今日中國法律層面之"法治建設",大有借鑒意義。我們不能不說,未來中國法治的建成及其不敗,乃仰賴于萬千法律職業(yè)人的參與。法律職業(yè)人愈成長、成熟、成功,則法治愈牢靠、細致、有力,如繁茂不死的巨樹,扎根于中華土地。而對未來法律人之養(yǎng)成來說,今天的有心人們正致力于推進著的法律教育事業(yè),其重要性可謂"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在法律教育事業(yè)的諸多部分中,法學院至為重要,此已為共識。但法學教育圖書之重要性,人們的關注程度,可能尚顯不足。我們,法律出版社當下正在推進的這樣一件事情:編寫法學教學輔導用機可能又是法律教育圖書里更不被人關注的一部分。 但是,編寫法學教學輔導用書恰好是一個不應被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知追,中國法學院教育,并非美式的職業(yè)教育體制,在那樣一個制度里,就讀者至少已從本科畢業(yè),不少學生甚至已有多年社會工作經驗,而對中國法學教育的主流學生:法學院本科生來說,通常為十八歲入學的甘春少年。法學院教育,伴隨這些少年度過汲取知識最寶貴的四年,但同時必須顧及他們的接受興趣。從而,如果說,是法學教科書以其系統(tǒng)理論充實他們的大腦,那么,法學輔導用書便從各個方面,或案例,或法規(guī),或閱讀材料,或某種極有趣之形式,充分結合學生興趣,來輔瓣法學教科書完成其任務。 風華少年,明日為法治英才。法律出版社,在此過程中,既祝其成,更愿助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