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點
1.1.1 微生物的概念
1.1.2 微生物的特點
1.2 微生物的類群及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2.1 微生物的主要類群
1.2.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3 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與分科
1.3.1 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1.3.2 微生物學的分科
1.4 微生物學與生物工程學的關系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2章 微生物學的發(fā)展歷程
2.1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微生物學的貢獻
2.2 微生物的發(fā)現
2.3 微生物學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2.3.1 巴斯德、科赫在微生物學發(fā)展中的貢獻
2.3.2 其他科學家對科學成果的擴展
2.4 微生物學與現代生物技術的融合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3章 原核微生物
3.1 細菌
3.1.1 細菌的大小、形態(tài)
3.1.2 細菌的細胞結構
3.1.3 細菌的繁殖
3.1.4 細菌的培養(yǎng)特征
3.2 放線菌
3.2.1 放線菌的形態(tài)結構
3.2.2 放線菌的繁殖
3.2.3 放線菌的培養(yǎng)特征
3.2.4 放線菌與人類的關系
3.2.5 幾種放線菌
3.3 藍細菌
3.3.1 藍細菌的形態(tài)
3.3.2 藍細菌的重要特點
3.4 其他原核微生物簡介
3.4.1 支原體
3.4.2 衣原體
3.4.3 立克次氏體
3.4.4 螺旋體
3.5 古細菌
3.5.1 古細菌在分類學上的地位
3.5.2 古細菌的生活環(huán)境
3.5.3 幾類主要的古細菌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生命從不可能開始
思考題
第4章 真核微生物
4.1 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的比較
4.1.1 細胞壁和細胞質膜
4.1.2 細胞核和染色體
4.1.3 細胞器和其他具膜結構體
4.1.4 鞭毛和纖毛
4.2 酵母菌
4.2.1 酵母菌和人類的關系
4.2.2 酵母茵的形態(tài)、大小
4.2.3 酵母菌的細胞構造
4.2.4 酵母菌的繁殖
4.2.5 酵母菌的培養(yǎng)特征
4.3 霉菌
4.3.1 霉菌的形態(tài)、構造
4.3.2 霉菌的繁殖
4.3.3 霉菌的培養(yǎng)特征
4.3.4 霉菌與人類的關系
4.4 真菌的分類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5章 病毒
5.1 概述
5.1.1 病毒的研究史
5.1.2 病毒的定義
5.2 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及化學成分
5.2.1 病毒的形態(tài)、大小
5.2.2 病毒粒子的結構
5.2.3 病毒的化學組成
5.3 病毒的增殖
5.3.1 病毒增殖的過程
5.3.2 烈性噬菌體與一步生長曲線
5.3.3 溫和噬菌體與溶源性
5.4 昆蟲病毒與植物病毒
5.4.1 昆蟲病毒
5.4.2 植物病毒
5.5 病毒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5.5.1 病毒的培養(yǎng)
5.5.2 病毒的鑒定
5.5.3 噬茵體效價的測定
5.6 病毒
5.6.1 類病毒
5.6.2 擬病毒
5.6.3 朊病毒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艾滋病簡介
思考題
第6章 微生物的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基
6.1 微生物的營養(yǎng)要素及功能
6.1.1 碳源
6.1.2 能源
6.1.3 氮源
6.1.4 生長因子
6.1.5 無機鹽
6.1.6 水
6.2 微生物的營養(yǎng)類型
6.2.1 光能自養(yǎng)型
6.2.2 光能異養(yǎng)型
6.2.3 化能自養(yǎng)型
6.2.4 化能異養(yǎng)型
6.3 微生物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
6.3.1 單純擴散
6.3.2 促進擴散
6.3.3 主動運輸
6.3.4 基團轉位
6.4 微生物的培養(yǎng)基
6.4.1 培養(yǎng)基的選用和設計原則
6.4.2 培養(yǎng)基的種類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固體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皿的來歷
思考題
第7章 微生物的代謝
7.1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7.1.1 化能異養(yǎng)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產能
7.1.2 化能自養(yǎng)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產能
7.1.3 光能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7.1.4 微生物的能量消耗
7.2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7.2.1 糖的分解
7.2.2 含氮有機物的分解
7.2.3 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7.3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謝
7.3.1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7.3.2 CO2的固定
7.3.3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7.3.4 次級代謝與次級代謝產物
7.4 微生物代謝調節(jié)及其應用
7.4.1 酶合成調節(jié)
7.4.2 酶活性調節(jié)
7.4.3 代謝調節(jié)的應用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固氮酶
思考題
第8章 微生物的生長
8.1 微生物的個體生長
8.1.1 細胞壁與質膜的延伸
8.1.2 DNA的復制
8.1.3 細菌的分裂與調節(jié)
8.2 微生物群體的生長
8.2.1 分批培養(yǎng)
8.2.2 連續(xù)培養(yǎng)
8.2.3 同步培養(yǎng)
8.2.4 絲狀真菌的生長規(guī)律
8.3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方法
8.3.1 細胞數量的測定
8.3.2 細胞生物量的測定
8.4 微生物生長的影響因素
8.4.1 溫度
8.4.2 水分及其可給性
8.4.3 氧
8.4.4 輻射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9章 微生物的控制與菌種保藏
9.1 消毒與滅菌
9.1.1 基本概念
9.1.2 常用的消毒方法
9.1.3 常用的滅菌方法
9.1.4 影響滅菌與消毒的因素
9.2 菌種保藏
9.2.1 菌種的退化與復壯
9.2.2 菌種保藏的目的
9.2.3 菌種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9.2.4 菌種保藏機構簡介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10章 微生物的遺傳與變異
10.1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10.1.1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10.1.2 遺傳物質在微生物細胞內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10.2 基因突變及其意義
10.2.1 基因突變
10.2.2 突變的意義
10.3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
10.3.1 轉化
10.3.2 轉導
10.3.3 接合
10.3.4 原生質體融合
10.4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10.4.1 有性雜交
10.4.2 準性生殖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朊病毒的發(fā)現與思考
思考題
第11章 傳染與免疫
11.1 傳染與免疫的基本概念
11.1.1 傳染與傳染病
11.1.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11.1.3 機體的免疫力
11.2 非特異性免疫
11.2.1 機體的屏障結構
11.2.2 細胞因素
11.2.3 體液因素
11.2.4 炎癥反應
11.3 特異性免疫
11.3.1 免疫器官
11.3.2 免疫細胞
11.3.3 免疫分子
11.4 免疫學方法及應用
11.4.1 抗體的制備及應用
11.4.2 免疫學技術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12章 微生物的生態(tài)
12.1 生態(tài)系統
12.1.1 生物圈與生態(tài)系統
12.1.2 生態(tài)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流
12.1.3 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的特點
12.2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12.2.1 土壤中的微生物
12.2.2 水體中的微生物
12.2.3 空氣中的微生物
12.2.4 工農業(yè)產品中的微生物
12.2.5 人及動物體上的微生物
12.2.6 極端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
12.3 微生物的生物環(huán)境
12.3.1 互生
12.3.2 共生
12.3.3 拮抗
12.3.4 寄生
12.4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12.4.1 微生物在碳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12.4.2 微生物在氮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12.4.3 微生物在硫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12.4.4 微生物在磷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12.5 微生物與環(huán)境保護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有趣的赤潮
思考題
第13章 微生物的分類鑒定
13.1 概述
13.2 微生物的分類原則
13.2.1 種以上的系統分類單元
13.2.2 種以下的分類單元
13.2.3 分類單元的命名原則
13.3 微生物分類的方法
13.3.1 傳統的微生物分類方法
13.3.2 現代微生物分類方法
13.3.3 數值分類法
13.4 微生物分類系統
13.4.1 細菌和放線菌的分類系統與伯杰氏手冊
13.4.2 真菌分類系統
13.5 微生物的鑒定
13.5.1 微生物鑒定的依據
13.5.2 微生物鑒定的技術與方法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微生物分類鑒定的研究進展
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Ⅰ 國內外微生物學期刊
附錄Ⅱ 微生物研究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