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生物科學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

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

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

定 價:¥60.00

作 者: (澳)蘭伯斯、(美)蔡平、(荷)龐斯|譯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農業(yè)科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8042222 出版時間: 2005-07-08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16開 頁數: 390頁 字數:  

內容簡介

  過去的一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高速發(fā)展,總體上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不少國家與地區(qū)展現出一種全新的繁榮景象。但是,與此同時,人口、糧食、資源、環(huán)境等問題日益突出,人口不斷擴大,要求生產更多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要求提供更多的建筑材料和空間。耕地的過度擴展和集約化化學產品的大量投入(包括化肥、農藥、農膜等)導致環(huán)境劇變或退化,從而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當前,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已成為時代的強音。在科學上,在以闡明植物生長發(fā)育、物質生產、資源(水、肥等)獲得等基本生命活動的植物生理學和闡明群落內種間關系與互作以及物種環(huán)境適應方式的植物生態(tài)學不斷發(fā)展與深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由以上兩門學科交叉的一門新興學科——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它以生態(tài)學和植物生理學緊密結合的形式闡明植物的基本生理生態(tài)過程及其與環(huán)境的互作。上世紀90年代后該學科又迅速匯入了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即在宏觀拓展的同時在微觀上得到了深入,使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作者簡介

暫缺《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譯者序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中文版序
第1章 假說和研究方法
1 生態(tài)生理學的含義
2 生態(tài)生理學的根基
3 生理生態(tài)學和生物的分布
4 植物對環(huán)境反應的時間尺度
5 推理方法和實驗方法
6 生態(tài)生理學的新方向
7 本書的結構
第2章 光合作用
1 概述
2 光合器官的總體特征
2.1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
2.1.1 光子的吸收
2.1.2 激發(fā)態(tài)葉綠素的命運
2.1.3 膜束縛光合電子傳遞和生物能量學
2.1.4 光合碳循環(huán)
2.1.5 加氧反應和光呼吸
2.2 光合過程中CO2的供應和需求
2.2.1 C02反應曲線
2.2.2 C02的供應:氣孔和界面層傳導
2.2.3 內傳導
3 光合作用對光的反應
3.1 冠層下部光的特性
3.2 陽葉、陰葉的生理、生化和解剖結構上的差異
3.2.1 陽葉和陰葉的光反應曲線
3.2.2 陽葉和陰葉的解剖與亞顯微結構
3.2.3 陽葉與陰葉的生物化學差異
3.2.4 陽葉和陰葉的光反應曲線
3.2.5 葉綠體適陰性的環(huán)境信號
3.3 光照過強的影響
3.3.1 葉黃素循環(huán)中類胡蘿卜素對光抑制的保護
3.3.2 不同光強下葉綠體的運動
3.4 對光強變化的動態(tài)反應
3.4.1 光合誘導
3.4.2 Rubisco的光激活
3.4.3 光照后的C02同化和光斑的有效利用
3.4.4 陽葉和陰葉的代謝庫
3.4.5 光斑對植物碳同化量和生長的影響
4 光合產物的分配和反饋機制的調節(jié)
4.1 細胞內光合產物的分配
4.2 反饋機制對光合速率的調節(jié)
4.3 葡萄糖對卡爾文循環(huán)的酶基因編碼的抑制作用
4.4 通過庫一源關系調節(jié)的生態(tài)作用
5 水分供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5.1 氣孔開度的調節(jié)
5.2 水分脅迫對A-Pi曲線的影響
5.3 與水分利用效率有關的碳同位素鑒別
5.4 引起C3植物碳同位素含量變化的其他原因
6 土壤養(yǎng)分供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6.1 光合作用與氮的關系
6.2 N、光和水對光合作用的交互作用
6.3 光合作用、N素營養(yǎng)和葉片壽命之間的關系
7光合作用和葉片溫度
7.1 高溫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7.2 低溫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8大氣污染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9 C4植物
9.1 引言
9.2 C4植物的生物化學和解剖學特征
9.3 C4光合作用的生理學特征
9.4 C4植物的代謝產物在細胞間和細胞內的運輸
9.5 c4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耐高溫性
9.6 C4-C3中間類型
9.7 C4植物的進化和分布
9.8 C4植物的碳同位素成分
10 CAM植物
10.1 引言
10.2 CAM植物的生理生化和解剖學特性
10.3 水分利用效率
10.4 不完全CAM植物和兼性CAM植物
10.5 CAM植物種類的分布和進化
10.6 CAM植物的碳同位紊成分
11 水生植物獲得光合碳源的特殊機制
11.1 引言
11.2 水中C02的供應
11.3 水生植物對碳酸氫鹽的利用
11.4 從沉淀物中利用C
11.5 水生植物的景天酸代謝途徑(CAM)
11.6 水生植物間、水生和陸生植物間的碳同位素組成差異
11.7 水生植物對碳酸鹽沉淀的作用
12 空氣中C02濃度增加的效應
12.1 光合作用對C02濃度增高的適應性
12.2 C02濃度升高對C3、C4和CAM植物的不同效應
13 結語
第3章 呼吸作用
1 概述
2 呼吸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
2.1 呼吸商
2.2 糖酵解、戊糖磷酸途徑和三羧酸(TCA)循環(huán)
2.3 線粒體代謝
2.3.1 電子傳遞鏈中的復合物
2.3.2 抗氰末端氧化酶
2.3.3 底物、抑制劑與解偶聯劑
2.3.4 呼吸作用的控制
2.4 植物呼吸作用主要控制點概述
2.5 離體線粒體和體內線粒體的ATP產生
2.5.1 氧化磷酸化:化學滲透模型
2.5.2 體內ATP量
2.6 通過細胞色素途徑與交替途徑的電子傳遞調節(jié)
2.6.1 競爭或溢流
2.6.2 交替氧化酶的復雜調控
3交替途徑的生理生態(tài)功能
3.1 產熱
3.2 能否真正測定交替途徑的活性
3.3 交替途徑作為一種能量溢流
3.4 在應急情況下的交替途徑運行
3.5 高能荷下的NADH氧化作用
3.6 當細胞色素途徑活性受到抑制時呼吸作用的延續(xù)
4環(huán)境條件對呼吸過程的影響
4.1 受淹、缺O(jiān)2和無O2土壤
4.1.1 根系有氧呼吸的抑制
4.1.2 發(fā)酵
4.1.3 細胞質酸化
4.1.4 避免缺O(jiān)2:形成通氣組織
4.2 鹽分和水分脅迫
4.3 養(yǎng)分供應
4.4 光照
4.5 溫度
4.6 低pH和高Al濃度
4.7 C02分壓
4.8 植物病原體的影響
5呼吸作用在植物碳平衡中的作用
5.1 碳平衡
5.1.1 根系呼吸作用
5.1.2 植株其他部分呼吸作用
5.2 與生長、維持及離子吸收相關的呼吸作用
5.2.1 維持呼吸作用
5.2.2 生長呼吸作用
5.2.3 與離子運輸有關的呼吸作用
5.2.4 實驗證據
6 結語
第4章 同化物的長距離運輸
1 引言
2 韌皮部中的主要運輸化合物:為什么不是葡萄糖?
3 韌皮部的結構與功能
3.1 韌皮部裝載的共質與質外途徑
3.2 小葉脈解剖結構
3.3 糖的逆濃度梯度運輸
3.4 運輸能力的變化
4 韌皮部裝載與植物的生態(tài)分布
5 韌皮部卸出
6 攀緣植物的運輸問題
7 結語
第5章 植物水分關系
1 引言
1.1 水對植物機能的作用
1.2 蒸騰作用是光合作用不可避免的結果
2 水勢
3 土壤中的水分有效性
3.1 不同土壤的田間持水量
3.2 水分向根運動
3.3 土壤水分與根系分布
3.4 根系對水勢梯度的反應及趨水生長
4 細胞的水分關系
4.1 滲透調節(jié)
4.2 細胞壁彈性
4.3 進化方面的有關問題
5 植物中的水分運動
5.1 概況
5.2 根系中的水分
5.3 莖中的水分
5.3.1 能測量負木質部壓嗎?
5.3.2 木質部中的水分傳輸

第6章 葉片能量收支:輻射與溫度效應
第7章 礦質養(yǎng)分
第8章 生長與分配
第9章 生命周期:環(huán)境影響和適應性
第10章 生物因子的影響
第11章 分解和生態(tài)生理控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全球活動中的作用
名詞解釋
單位與轉換
縮寫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