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信息時代與學習在清華
1.1 信息時代
1.2 學在清華
附錄1 信息論的奠基人--香農
第2講 一代微電子,一代信息技術
2.1 微電子學簡介
2.2 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
2.3 21世紀的信息電子學--納電子學
2.4 微納電子專業(yè)簡介(清華大學微電子所)
2.5 結束語
附錄2 摩爾簡介
第3講 面向21世紀的計算機應用技術
3.1 信息時代的計算機應用技術
3.1.1 信息時代的含義
3.1.2 計算機和圖靈機模型
3.2 20世紀計算機應用技術回顧
3.2.1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
3.2.2 有關計算機兩個關鍵問題
3.2.3 20世紀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突破
3.2.4 計算機的應用
3.2.5 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
3.3 21世紀計算機應用技術展望
3.3.1 計算機應用的變化
3.3.2 網絡時代的特點
3.4 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3.4.1 “百年滄桑”給我們的啟示
3.4.2 網絡給我們的深遠影響
3.4.3 中華民族的復興
3.4.4 未來的發(fā)展根本在于人才
附錄3 圖靈簡介
第4講 軟件工程概論
4.1 軟件工程的七個角色
4.2 軟件工程中經常討論的問題
4.3 軟件工程的知識體系(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ady of knowledge,SWEBOK)(form ACM,IEEE)
4.4 軟件工程知識體系的框架
4.5 軟件生存期簡介(ISO/IEC 12207)
4.6 軟件工程主體知識結構--知識領域綜述
4.7 軟件再工程(software re-engineering)
4.8 軟件工程的發(fā)展趨勢(the future of S.E.)
附錄4 馮·諾依曼簡介
第5講 人造物與自動化
5.1 工業(yè)化、自動化、信息化、現(xiàn)代化
5.2 形形色色的人造物與自動化
5.3 產品(人造物)競爭的新特點
5.4 信息化、自動化與產品(人造物)的競爭力
5.5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
附錄5 諾伯特·維納簡介
第6講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挑戰(zhàn)極限、跨越時空
6.1 清華大學 電子工程系的歷史
6.2 電子與信息科學的現(xiàn)在和未來
6.3 電子工程系的學科與教學
附錄6 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
第7講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
7.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歷史
7.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未來的發(fā)燕尾服趨勢
7.3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情況
7.4 結束語
附錄7 布爾簡介
第8講 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
8.1 自動化的基本概念與舉例
8.2 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地位和作用
8.3 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歷史沿革
8.4 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范疇和展望
8.5 自動化學科的分類與自動化系簡介
本講參考文獻
附錄8 錢學森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