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作者自1979年從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以來的專題研究論文28篇,內容分為5個專題。第一,經濟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分別從實證科學、詮釋學與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理論三個視域探索經濟史研究的新路徑。第二,中國特色的經濟演進道路,主要從家族、國家、城市及社會結構等方面,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獨特的“食貨”之路。第三,專制國家與經濟,敘述專制國家、皇權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經濟的干預,對中國社會經濟史作了新的詮釋。第四,傳統(tǒng)社會后期的商人資本與經濟發(fā)展,通過對清代的商業(yè)利潤流向、鹽商奢侈性消費、江南土布生產與流通、沙船與上海城市經濟興起等問題的考察,探索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新因素。第五,貿易史與民族融合,從明代漢族與藏族、蒙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貿易的角度,說明中華民族形成的經濟原因。本書是作者長期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從事經濟史教學與研究過程中,運用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成果的薈萃。本書內容豐富,視域獨特,史料翔實,并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中有所創(chuàng)新。本書可供經濟學研究者、歷史學研究者和文史哲經等各專業(yè)的大學生、研究生閱讀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