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擬從歷史文化和生命美學的高度重新解讀《紅樓夢》的史論專著。全書共分《貴族精神和審美定位》《總體結構及其存在論意味》《賈寶玉的死亡準備》《林黛玉的愛情期待》等十五章。作者擺脫了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而從《紅樓夢》所提供的真實圖像和豐富的信息之中,解析出人類文化的歷史命運。在王國維的悲劇說和胡適的考據說之后,標出了又一個新的學術觀點,即從靈、夢、情的三維結構上探討《紅樓夢》的總體結構、敘述風格、人物造型、意象構建,及其之于整個歷史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之于整個人類精神的反省意味。從一定意義上說,本書既解讀了《紅樓夢》,又解讀了中國文化及其作為參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本書前言自序在漢語語言文化歷史上,我認為有二本書是天書,一本是《周易》,一本則是《紅樓夢》。有關《周易》,我輩此生也許只能敬畏而無法闡釋。所幸的是,我與《紅樓夢》倒是頗有緣分。不僅是對小說的整個氣脈,即便是其中的局部細節(jié),我都能有心領神會之感。當然,這種解讀和闡釋具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悲涼,不管行文如何激昂,總也抹不去這樣的蕭瑟。我不知道整個文化輪回將如何了結,或者說如何走向,此系天機,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度。然而,就已經出現(xiàn)的種種文化跡象而言,我想人們或多或少總有些許感受。諸如王國維之死,陳寅恪所著《柳如是別傳》,等等。我在1992年寫的《悲悼〈柳如是別傳〉》一文中,已深感從《紅樓夢》到王國維之死再到《柳如是別傳》之間的文化氣脈之衰微。遺憾的是那篇文章在1993年《讀書》第4期上發(fā)表時被刪去了十分之七,致使許多讀者沒能理解我的感觸。在我看來,王國維自沉昆明湖與賈寶玉最終懸崖撒手在文化上具有前仆后繼的一致性;而陳寅恪為柳如是作傳與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推出大觀園女兒世界又是一個息息相通的歷史性呼應。審美向度的嚴重闕如和人文靈魂的空前缺席,使歷史敗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致使一些先知先覺者不得不首先承擔死亡的命運。然而,文化氣脈的這種走向,從另一個角度說來,似乎又有一種復興的跡象。因為不管如何的衰敗,整個文化依然氣息尚存。歷史上游牧民族的兩次入主中原,結果都在軍事征服之后不知不覺走向文化上的同化。佛教的傳播,則產生了禪宗那樣的文化命脈;近百年來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是否也為漢語文化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契機呢?本世紀以來,漢語文化經受了兩次空前劫難,一次是三四十年代來自日本的軍事入侵,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文革”,結果都以奄奄一息的狀態(tài)頑強存活下來。經過這一系列的重創(chuàng)之后,有必要提出一個文化救亡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