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選編起始于去年秋天,完成于今年元旦鐘聲即將敲響之際。不用說,這樣一本厚達四百多頁的書,尤其又是與詩歌有關的,它的選編存在著相當?shù)碾y度。能夠完成,只能說是取決于我們?yōu)樽约航⒌臉藴?,和工作的耐心。我們的確知道,在今天這個時代為詩歌做工作意味著什么。而我們希望的是,人們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可以了解到在我們生活發(fā)生劇變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期,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認識事物的方式的詩歌,并沒有放棄它一以貫之的立場,仍然將愛、理想、美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但同時它又并不矜持地固守著“古老”,而是以對活力的推崇,尋找著變化的路徑。如果我們把“可能性”當做一種元素來對待,那么,對于詩歌,它的確是存在著的。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都離不開所有參預者的支持。為此我們要感謝提供自己作品的詩人、批評家,并且在我們的眼里,還不僅僅是他們將自己滲透心血的作品提供了出來,還有著作為一種存在的事實,他們說明了我們所做的工作并非沒有意義。當然,我們也要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具體負責本書審讀的王培元、王清平先生,作為重要的一環(huán),沒有他們的負責態(tài)度和大力幫助,這本書最終能夠出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最后,我們還要感謝一貫幫助和促進詩歌發(fā)展的劉麗安女士,以及那些給予本書默默支持的其他人,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支持更為關鍵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