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爵爺》(Little Lord Fauntleroy)與《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的作者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nèi)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 1849*.1924),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一個五金工廠主的家庭。1853年父親去世,母親繼續(xù)經(jīng)營,直到工廠倒閉。弗朗西絲受到過中等教育。由于生活困難,全家于1865年移居美國,和親戚一起住在一座圓木屋中??梢哉f,對于喪父、家貧,弗朗西絲是有切身體會的。1905年,她正式成為美國公民。她結(jié)過兩次婚,伯內(nèi)特是她第一個丈夫的姓。從十幾歲起,弗朗西絲便撰寫短篇小說與故事,以幫助贍養(yǎng)家庭。1877年,她的長篇小說《勞莉的那個少女》初獲成功。1886年,她的兒童小說《小爵爺》出版,名噪一時。此書竟與哈葛德的《所羅門王的礦藏》、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一起,成為該年美國的三大暢銷書。作品暢銷使過去一向貧困的女作家變得富裕、闊綽,經(jīng)常乘高級郵輪來往于歐美之間。1924年弗朗西絲去世時,英國的《泰晤士報》發(fā)表訃聞,內(nèi)稱她可能僅以《小爵爺》一書留傳人間。此后接連多日,讀者紛紛去信表示異議,認(rèn)為絕對不會如此。弗朗西絲一生共寫有四十多部作品,但從今天的情況看,人們?nèi)匀辉趶V泛閱讀的還是她的三部描寫兒童的小說,即《小爵爺》(1886)、《小公主》(1905)和《秘密花園》(1911)。女作家自己曾將《小公主》搬上舞臺,《小爵爺》也被人改編為戲劇,多年盛演不衰。大半個世紀(jì)以來,這幾部作品不斷被改編成無聲電影、有聲電影、音樂劇、電視連續(xù)劇……我曾見到過一部《小公主》電影,故事被移植到了美國。由于人們藝術(shù)欣賞趣味的變化,新一代讀者對小爵爺過于天真,小公主老不長大,以及兩書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濫情主義”(所謂“sentimentalism”),都會有點(diǎn)格格不入。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成年和少年讀者)贊賞他(她)們的淳樸、善良、堅毅和勇敢。故事的先苦后甜,“大團(tuán)圓”的結(jié)局……這些都讓人想起童話框架,如《灰姑娘》。本來,少兒文學(xué)就是從童話、童謠發(fā)展而來的。缺乏童心的人恐怕是難以接近少兒文學(xué)的。最后,想在這兒交代一下自己翻譯這兩部作品的由來。讀者也許知道,本人曾在做本職工作之余,用近二十年的時間,翻譯與研究美國作家威廉·??思{的作品。在譯完他最艱深的《押沙龍,押沙龍!》,寫完《福克納評傳》之后,終于積勞成疾。病中為排遣時日,閱讀起英文少兒小說來。先讀了《小公主》,竟讀得津津有味。于是又借了《小爵爺》來讀。其實(shí)我聽說方特爾洛伊這個名字倒是在先。因?yàn)樵谧g《押沙龍,押沙龍!》時就知道了書中那個去掃墓的混血小男孩穿的正是“方特爾洛伊服”(見《押沙龍,押沙龍!》中譯本第199頁)。“掃墓”這個場景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這就導(dǎo)致了對伯內(nèi)特夫人及其作品的興趣,使我在一定的時間與身體條件下譯了這兩部帶給我愉悅的書。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不可測知與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