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中他以“優(yōu)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自此他的理論開始越來越受重視,1860年9月他病逝,像是一個超前的智者,叔本華的孤獨到人生的最后才被矚目,叔本華對自己說:“記住,你是一個天才,天才必然超越時代,不被人理解,你不屬于這個時代。你的書是為后人寫的。所以天才必將獨守寂寞。你千萬不能為了某些東西,而放棄這些你要堅持的東西! ” 叔本華哲學思想被認為是柏拉圖的觀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融合。其中討論的話題眾多,內容樸素深刻,十九世紀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尤其是尼采,對叔本華的理論一直情有獨鐘。更有好事者認為,尼采某種程度上是繼承了叔本華的衣缽,雖然二者哲學的最終結果不一樣,但都是唯意志論的大哲人,都認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質。同時,叔本華的生存空虛學說也奠定了其悲觀主義哲學的基礎。 收集于本書的這些代表性的論文只占叔本華全部哲學著作的一小部分,在這里對這些精選出來的文字再喋喋不休的談論未免顯得有些妄自菲薄,我們所能做的惟有用心來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