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武術),不僅僅是搏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yǎng)氣之說,同時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中國功夫講究剛柔并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本牡丹方謝,月季正開,值此仲春花季,寧靜假日,此書終于如期完稿。記得去秋某晨偶得一聯,曰“千里明月一江水,萬畝紅葉半山林”,仿佛可為此時心境寫照。這是我寫武術的第五本書。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以業(yè)余時間研究中國武術文化,先后出了四本書,其中前三本,即《中國武術與武林氣質》(1990年)、《中國武術》(1996年)和《中國拳》(1999年),均署以筆名“陸草”。直到寫《功夫——中國武術文化》(2002年)時,我才遵從母親生前勸諭,署上本名。當初,父親練拳,母親也練拳,簫聲拳形,亦真亦幻。此書署上本名,并選發(fā)父親松峰公所抄“太極拳分勢練習法”手跡一幀,以表示對父母的一點紀念??蓱z父母坎坷一生,多遭磨難,今于冥冥之中,或許能聽到兒子的聲音吧!以中國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寫的這些東西,恐怕只是一些皮毛,而且大抵屬于紙上談兵一類。于中國武學一道,歷來文人大多不屑或不能為之,武林中人又因文化素養(yǎng)等種種原因而難以為之,于是就留下了這么一塊荒僻的研究空間。這或許是一種幸運,但我則以挑戰(zhàn)視之,盡力而為,而不敢稍存懈怠之心。撫著那些六七十年,乃至百余年前的發(fā)黃照片,頗有幾分感慨。山川依舊,時花猶新,而生命如風,歲月如川。書中選發(fā)我早年所抄拳譜及擒拿術的兩幀照片,也是想給自己的人生之旅多少留下一點痕跡。而依佛經言,難離諸法相者,當屬鈍根。且世事煙云,人生如夢,鏡花水月,其名亦空,又何談痕跡?縱有痕跡,又當何如?遂賦詩自嘲曰:“神馳八萬里,夢游六十年。山云自來去,明月印秋潭。”是為后記。2004年5月2日下午于鄭州一角之齋,時微風拂簾,窗外細雨如絲。2006年1月21日上午改定,時瑞雪初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