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工筆花鳥畫中白描、談彩、重彩、沒骨、絲毛技法的形成與展開,至明代以大景為主的構圖方式,到清代惲南田、二居所興起的沒骨技法,再到近代劉奎齡的絲毛技巧,我們不難看出一切技法都隨時代審美及人文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生息。每個時代凡有創(chuàng)造性的畫家,都必須在圖式面貌、技法形式上獨樹一幟。凡個性風格標異者,又都是能吞吐古今、吃透傳統、洞察藝術機變的智慧之土。中國工筆花鳥畫的藝術長河能有這么多璀璨的景觀,依靠的就是這種智慧的積淀。一代代藝術家在前人寶藏的熏陶下另啟智慧之門,重窺天地堂奧,從不盡的生活源泉中,從所處時代的古今中外的文籍畫庫中去吸取養(yǎng)料,并據其才情才氣、個性特質去發(fā)生藝術靈感,拓展境界及畫路,造就出層出不窮的藝術樣式。故當代畫風的重塑,首先應是畫家個性化技法的重塑,畫家胸襟的重塑,畫家對當下的人文關懷和個性化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