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再補”,仍舊依據了一先生《同源字論》進行工作,行文格式也都仿照《同源字典》。只有兩個地方改了改。一是對文字形義的分析,除了依據《說文》和別的字書以外,又適當參考了現(xiàn)代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這樣做,是想彌補前人主要比照小篆說解文字形義的不足。二是在每組同源字前面加一段文字,說明這些字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以清眉目而便閱讀。另外,為了讓讀者容易查考王先生的見解,又把《同源字論》附在書后。目前,對同源字研究的看法,恐怕還有些見仁見智的歧異,我之所以一補再補,目的就在于提出點資料供大家考慮和選擇。資料多了,理論才能概括得正確,再加上漢語研究的進展,主要是古音研究的進展,比較完備的同源字典才有條件產生。至于我弄的這點資料,有有用的,難免也有錯的,歡迎大家批評。本書跟《同源字典》和《同源字典補》在字形上有些不同。最明顯的是改用簡化字,這只是為了排印方便。從保存古籍原貌、便于查考的角度考慮,自然是用繁體字好。但是,限于目前的出版條件也只好將就用簡化字了。比如,《說文》的“薈,艸多皃”的“薈”,本書就寫成“薈”。出于同樣的考慮,古代的不同字形,書里一般改成通行體。比如,《說文》:“咢刂,刀劍刃也?!北緯鳎骸墩f文》:“鍔,刀劍刃也?!薄稄V韻·咍韻》:“顋,顋頷。俗又作腮。”本書引作:《廣韻·咍韻》:“腮,腮頷?!钡腥N情形例外?5諞揮屑偈碧遄質櫓腥躍捎梅碧濉1熱紜皯恰輩煥嗤萍蚧?。翟滯,《说文》中是两各c鄭衷諞桓齔閃斯娣蹲鄭硪桓齔閃艘焯遄鄭櫓幸端滴摹肥比躍捎迷中?。睙峥z衷凇褒槨背閃恕昂汀鋇囊焯遄鄭櫓幸端滴摹肥被狗直鹱鰲褒?,调也”,“和,蠂娄也”,不做棸和,调也”。抵R?,蕶┬有些字引用了《说文》的字形分斡z腦中我膊荒薌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