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貨幣的供求調節(jié)的兩個特性已經隱蔽了這一平行性。一是,特殊商品的供求分析特別與流量有關——比如,每年制鞋的雙數或理發(fā)的人數,而數量方程卻與某一時點的貨幣存量有關。在這一方面,打一個正確的比方,比如說土地的需求,它同貨幣的需求一樣,雖然是從它所付出的服務流量中取得價值的,但是它有一個買價而不只是一個出租價。二是,有一種把“貨幣”與“信用”混同起來的普遍傾向,這已造成了對相關的價格變量的誤解。貨幣的“價格”是為獲得一單位貨幣而必須放棄的商品和服務量——即是價格水平的反量。這是一種類似于土地或銅器或理發(fā)的價格的價格。這種貨幣的“價格”不是利率,而是信用的“價格”。利率把存量同流量聯系起來——即把土地的出租價值同土地的價格聯系起來、把一單位貨幣中所產生的服務價值同貨幣的價格聯系起來。當然,利率可以影響貨幣需求量——正如它可以影響土地需求量一樣——但是許多其他的變量也可以影響貨幣需求量。利率在貨幣分析中已受到了特別注意,因為零散的儲備銀行在作為借貸雙方的中介人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充分地認識利率而產生了一部分貨幣存量。因此,貨幣量的變化常常是通過信用市場而發(fā)生的,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對利率產生了一種暫時的重要影響。從更深層次上說,關于傳遞機制的批評同樣適用于貨幣和其他的商品和服務。在所有情況中,比較理想的情況是超越決定靜態(tài)均衡位置的供求等式而去研究影響需求量、供給量和暫時動態(tài)過程的那些變量,從而使實際或潛在的差異得以消除。對影響供求的那些變量的研究,對貨幣來說比對于大多數其他商品和服務來說進展更深。但是,對于兩者來說,在暫時的動態(tài)調節(jié)過程方面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廣為接受的并且可用精確的定量術語表示的描述。近數十年里,對這個問題已投入了更多的研究;然而,它仍然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領域(對于一些文獻的概述,參閱雷德勒,1985年:尤德和斯卡丁,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