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軍軼事》深受傳統(tǒng)史學著作的影響,所述百位將軍事跡取法《史記》、《世說新語》及明清筆記,不但資料翔實,而且文辭典雅,給人清新的印象。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凡書中所記的解放軍將領的史實,有相當數量者為作者直接采訪,或親身接觸所得。由于作者長期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有機會直接采訪當事人,故不少軼事細節(jié)描寫,讀來更覺親切可信,洵為史料性筆札之佳品。是書所記將軍雖僅百人,而涉及國共兩黨名流達五百余人,不但傳述人物言行,兼及由辛亥革命后至今的許多重要史實。不少已故將軍的資料,由于作者的及時采訪和不懈努力,賴此得以保存。作者的這一努力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文學范疇,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史資料。時人而寫時人之事,至非容易。通觀全書,“為尊者賢者諱”的寫作框框依然未能盡免。這似乎是一切時文的通病,讀者自有明鑒焉。 《開國將軍軼事》還有一處難能可貴的特點,就是每一位將軍的“軼事”之后,都附有一定篇幅的注釋。這些注釋除了介紹主人公軍銜、職務外,大多注明的是資料來源。由此可見作者寫作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言必有本,幾無一事無來歷。 吳東峰同志用白描手法,文言句式,向我們鋪敘開國將軍們的珍聞軼事,這是一種久違了的文體,讀來饒有興味。當然本書中也有一些文言與白話交融的句法并不自然,亦有一些生硬、拗口之詞,希望作者能于校對時予以修改,以免影響可讀性。《開國將軍軼事·續(xù)集》繼續(xù)以獨到的視角,精彩風趣的語言,記述了王樹聲、許光達、肖勁光、王震、楊成武、蕭華、蕭克、洪學智和余秋里等51位名開國將軍的燦爛人生,和上集一樣,堪稱將帥文學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