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屈學答部一、楚文化的“內向”特征與中原一致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流并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四、屈賦以伍子胥自喻的歷史背景五、屈原思想融會各家而非雜家六、儒道二家皆言“無為而治”而實質不同七、屈子宇宙觀的唯物傾向八、申、商異派的社會根源九、屈原“忠君”的歷史進步意義十、《九歌》決非漢代作品十一、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十二、聞一多?!稇焉场返摹氨镜稀迸c“卞迪”,主觀臆斷不足取十三、《史記》所載先秦人物,與屈原一樣多未見于今天的先秦典籍,但決不等于先秦本無其人十四、重排《天問》的章節(jié)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精暴的作法十五、漢初楚辭之學崛起于江淮之間的歷史原因十六、《遠游》決非抄襲《大人賦》或《大人賦》的初稿十七、《九歌·國殤》乃楚俗國家行儺之歌,其余篇章與儺無關十八、“以屈證屈”,本義自見十九、研究屈賦要善于提出問題,又要善于解決問題二十、不能迷信《楚辭》古本,要能獨立思考二十一、屈原曾到漢北的一些旁證二十二、南北朝時期為屈學之低潮二十三、應當正確對待《楚辭》中的漢人作品二十四、屈賦雖多偶句,也具有錯落美的特征二十五、讀史能通國俗,才知《哀郢》首段實指頃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國內形勢二十六、清儒訓騷,往往因吹求過甚,反失本義二十七、屈原并非“巫官”,屈賦并非“巫辭”二十八、治屈賦各有所難,亦當各有所重二十九、同一神話之分化,往往由神話本身兩種不同特征而引起三十、《天問》問句的修辭,變化多端,無板滯感三十一、《七諫》不見于《東方朔傳》的原因三十二、《天問》、《招魂》中的神話原型不容忽視……序跋薈存書信拾遺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