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學研究叢書》總序/曹旭
序/曹旭
上編西晉詩風
第一章 西晉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從“三國歸晉”到“八王之亂”
第二節(jié) 儒玄的興替
第三節(jié) 文學遺產的積累
第四節(jié) 詩人的集結
第二章 傅玄、張華與西晉綺靡詩風的初生
第一節(jié) 傅玄、張華的社會關系、政治態(tài)度與創(chuàng)作心態(tài)
第二節(jié) 傅玄、張華的創(chuàng)作題材與藝術表現的新變
第三節(jié) 傅玄、張華與魏晉詩風的承替
第三章 “魯公二十四友”與西晉綺靡詩風的興盛
第一節(jié) “魯公二十四友”的稱名及其性質
第二節(jié) “魯公二十四友”的產生條件、存在時期及其社會意義
第三節(jié) “魯公二十四友”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風格
第四章 “中原平淡之體”與西晉詩風的逆轉
第一節(jié) “王武子輩”詩與中原平淡詩風
第二節(jié) “守道不競”之士與“清靜寡欲”之詩
第三節(jié) “貴黃老,尚虛談”之輩與“中原平淡之體”
第四節(jié) 盧諶與永嘉平淡詩風
第五章 西晉詩風的二元對立
第一節(jié) 詩風演進的復線軌跡與主流支流的互為消長
第二節(jié) 二元對立,剝復周流
第三節(jié) 偏勝偏失,互補互濟
下編東晉詩風
第一章 “過江諸人”與東晉初年的詩風傳承
第一節(jié) 山河不同,風景不殊
第二節(jié) 薪火相傳,引領時尚
第三節(jié) 體散玄風,神陶妙象
第二章 “江左新生代”與“江左風味”
第一節(jié) 詩人年輩與詩壇序列
第二節(jié) 詩學批評的異動
第三節(jié) 別具一格的“江左風味”
第四節(jié) “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第三章 從太元到義熙:“江左風味”之變
第一節(jié) 名士告退,詩人方興
第二節(jié) 賞好異情,意制相詭
第三節(jié) 說是東晉的尾,實為劉宋的頭
第四章 陶淵明體與“江左篇制”
第一節(jié) 陶淵明體及其構成
第二節(jié) 陶淵明體與“江左風味”以及“江左風味”之變
第三節(jié) 從陶淵明體看東晉詩風的歷史命運
第五章 詩在東晉與東晉的詩
第一節(jié) 從二元對立到一元稱盛
第二節(jié) 士風與“永嘉”一脈相承,詩風唯“平淡”一往奔詣
第三節(jié) 詩在東晉與東晉的詩
余論以晉還晉,據晉論晉
附錄一 讀逯編《晉詩》札記
1.晉初郊廟歌辭影響開國詩風
2.傅(玄)、張(華)、陸(機)、石(崇)樂府之異
3.西晉詩壇何時“詩貴道家之言”
4.潘岳四言多用心之作
5.潘詩淺而不凈
6.潘岳《悼亡》詩對詩體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7.陸詩深蕪與議論為體
8.陸機代人夫婦贈答諸篇效仿《古詩十九首》
9.左思《悼離贈妹》二首之次序、題名與突破
10.左思《詠史》詩在體制上的繼承與開拓
11.左思《嬌女》詩用樂府敘事體
12.張翰用四言寫艷詩
13.盧諶、劉琨贈答詩及來往書信當對讀互證
14.郭璞《游仙》詩之妙,辭“無”俗累,還是辭“兼”俗累
15.郭璞有心作玄理詩
16.溫嶠與“回文虛言詩”
17.《文選》不取孫(綽)、許(詢)詩
18.《文選》不取蘭亭詩
19.《文選》不取東晉名士贈答詩
20.蘭亭詩的格式化與游仙化
21.袁宏“詠史”詩之“辭采藻拔”
22.袁宏《從征》詩,儼然“從游”與“訪真”
23.陶淵明好用詩序
24.陶句雋永曠淡不遜《世說新語》
25.陶淵明贈答詩與名士詩人之異
26.陶詩中的應景之作
27.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與其說是“游覽”不如說是“興矚”
28.謝混《游西池》開始著意刻畫山水秀色
29.帛道猷《陵峰采藥觸興為詩》的題名、題旨與詩藝
30.楊苕華《贈僧度》與僧度答詩
附錄二 讀嚴編《全晉文》札記
1.傅玄賦之夥頤
2.張華、成公綏賦的美中不足
3.左思《三都賦》顯晦及其轟動的操作機制
4.索靖月儀之文采與趨尚
5.潘岳慣長述哀
6.潘岳《藉田賦》獨冠儕類
7.潘岳《閑居賦》以“拙宦”思“巧宦”
8.潘尼《安身論》之婆心熱血
9.張協(xié)《七命》諷刺“假沖漠”
10.陸機《演連珠》與葛洪《抱樸子》之《博喻》與《廣譬》
11.陸云“作文解愁”的創(chuàng)作觀
12.庾闡作品多對應名人名作
13.庾闡《揚都賦》有仙真之氣
14.孫綽《游天臺山賦》意氣貫注
15.“孫家兒作文,道‘何物’、‘真豬”’
16.謝尚《談賦》
17.陶淵明《閑情賦》與“語言的狂歡”
18.“廬山諸道人《石門詩(并序)》”當作“廬山僧眾《石門集序》”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