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東漢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據推算,她出生于178 年,卒年不詳。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從小受到文學熏陶,博學而有才辯,尤其精通音律。據劉昭的《幼童傳》記載:文姬幼年時候,有一天夜里,她父親正在彈琴,琴弦忽然斷了一根。文姬在一旁聽見了,憑著聲音,立即判斷說:“斷了第二根弦?!辈嚏咭詾樗贿^是偶然說對了,便故意弄斷另一根琴弦,再來考問她。文姬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是第四根弦。”果然說得一點不錯。父親這才相信她是真的能辨琴音。文姬的音樂素養(yǎng)和藝術天賦,于此可見一斑。 蔡文姬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幼年時隨父親亡命在外;16歲時,嫁給河東人衛(wèi)仲道,沒有生兒育女,丈夫便早死了,于是,只得重返母家寡居。那時,父親已被王允殺害。興平(194~195年)中,董卓擅權,天下大亂。文姬被亂軍劫掠,輾轉流落到南匈奴(故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與左賢王成親,生了兩個兒子。在那里,她一直生活了12個春秋,飽嘗風霜之苦。 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特意派遣使者,帶了金璧到南匈奴,把蔡文姬贖了回來。后來有《題文姬歸漢圖》詩云:“絕世王嬙悲久去,千秋蔡女競歸來。空憐幼子留沙漠,末忍親書墮劫灰?!睘槭裁床懿賹σ粋€流落異族的女子競如此重視呢?一個原因,固然是曹操跟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素來友善,他念及蔡邕無后,因而把蔡文姬的事情放在心上;更重要的是,因為蔡文姬是一個博學多才、能傳父業(yè)的女性,曹操思賢若渴,愛才如命,所以才不惜以重金贖歸。 《后漢書》卷84《列女傳》記載,蔡文姬歸漢后,改嫁給同郡人董祀。董祀為屯田都尉,有一次犯法當死。文姬不愿丈夫死去,就到曹操門下請求曹操開恩。當時曹操正和公卿名士及遠方的使驛聚會,聽說文姬到來,曹操非常興奮,對客人們說:“蔡伯喈(蔡邕的字)的女兒就在門外,我今天請你們瞻仰一下她的風采?!笨腿藗兌悸N首以望,然而,當見到文姬時,大家都愣住了,只見她蓬頭垢面,滿面愁容,跪下來就向曹操叩頭請罪。她的訴說,言辭清辯,飽含酸哀,聞者無不感動。曹操說:“你的辛酸處境實在值得同情,可是文狀已經發(fā)出,怎么辦呢?”文姬回答說:“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難道還舍不得疾足一騎,而不去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么!”曹操終于被感動了,他派快馬追回了文狀,赦免了董祀的罪。當時天氣很寒冷,曹操就把頭巾、鞋襪之類恩賜給文姬御寒;同時又問她:“聽說你父親生前藏書很多,著述宏富,你能回憶起來嗎?”文姬回答說:“亡父遺著先前有四千余卷,經過顛沛流離,都已散失。現(xiàn)在我所能回憶、背誦得出來的,只有 400多篇?!辈懿俾犃耍⒓幢硎?,將委派10名官員給她當助手,請她把能夠回憶的篇章全部繕寫出來。蔡文姬因為受到“男女之別,禮不親授”的封建禮教的束縛,謝絕了曹操給她配備助手的好意,而由自己動手,憑著她驚人的記憶力,蔡邕的部分遺著就這樣通過文姬之手被搶救了出來。蔡文姬是建安時期杰出的女詩人。她的作品,據《隋書》卷35《經籍志》著錄有一卷,載人《后漢書》本傳的有《悲憤詩》兩篇,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 這兩篇作品是蔡琰“感傷離亂,追懷悲憤”的產物。其中五言體《悲憤詩》歷來就有真?zhèn)沃疇?,比如,蘇軾和閻若璩等都曾對此產生懷疑。但一般認為,這兩首《悲憤詩》大致可以確定是蔡琰的作品。 另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載于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朱熹《楚辭后語》,同樣是敘蔡琰自身的經歷,相傳也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見于《后漢書》本傳,而且體裁和一般漢、魏作品不同,一般都疑為后人偽托或改作。P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