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在經驗的生活層面已被人們深深感受,信用缺失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信用建設成為人們對和諧社會的一種期盼,因而,直面社會,正視人生,在學理層面對“信用”進行梳理與條陳,就成為學術回應社會的一種必然。本書對“信用”概念、信用類型、經濟生活之外的其它信用形式、信德形成的心理機制、信制形成的文化機制、中國傳統(tǒng)的信德文化、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信用的功效、信用實現的社會保障機制等信用倫理的各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為增加人文科學研究的實效性,本書在抽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治理我國社會信用紊亂對策”的研究報告。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信用倫理的特性”的最終研究成果。本著作對社會隆顯的“信用”問題進行了心理學的、文化學的、社會學的、經濟學的、倫理學的多種學科的系統(tǒng)研究,并在多維視角的比較、理證過程中,析出了信用倫理的特性。在緊扣中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社會實情、吸納西方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信用建設的經驗、尊重經濟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強化我國信用建設的理論框架和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