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小說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在其成書前,“三國故事”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在唐代,三國故事已廣為流傳,連兒童都很熟悉。隨著市民文藝的發(fā)展,宋代的“說話”藝人,已有專門說三國故事的,當時稱為“說三分”。元代出現的《三國志平話》,實際上是從說書人使用的本子,雖較簡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國演義》的規(guī)模。羅貫中在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又依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資料(還包括《世說新語》及注中的資料),經過巨大的創(chuàng)作勞動,寫在了規(guī)模宏偉的巨著——《三國演義》。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明羅貫中。羅貫中生平,說法不一。據賈仲明《續(xù)錄反簿》所記,羅貫中名本,太原人,號湖海散人。一說為錢塘人,又說為廬陵人。相傳曾師事施耐庵,并與之合作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著有《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等。又有雜劇《風云會》等。該書依據陳壽《三國志》與裴松之注,以及元刊《三國志平話》與民間所傳三國故事等加工而成。它以描寫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歷史故事,反映當時社會動亂的現實,揭露了王朝內部權貴之間的權力之爭。全書帶有明顯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尊劉抑曹,對黃巾農民起義多有底毀。該書故事精巧,氣勢磅礴,文字洗煉,結構嚴謹,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述,人物的心理及形象的刻畫,都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如對曹操、劉備、孔明、關羽、張飛、周瑜、孫權等人物的塑造,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備受歷代文學愛好乾的喜愛,因此被譽為第一才子書,而譽滿天下。